已收藏,可在 我的资料库 中查看
关注作者
您可能还需要

创新、开放与平衡、博弈 — UEQ杨学海对跨境电商的一些思考

我一直觉得“试点”最大问题就是“试点”本身。“试点”的初衷、路径及背后的沿革造成了“试点”本身的种种未知与不定,“试点”是个很好的发明,也符合从实验室到小批量投产并大规模量产的工程逻辑。但,既然是试点,符合所有新兴事物的特质:风险与机遇并存。乐观和机会主义者看到的是机会甚至财富,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不可预知与可能带来的伤损。

创新、开放与平衡、博弈 — UEQ杨学海对跨境电商的一些思考

一直想写一篇系统性的关于跨境电商试点个人思考的文章,也算对从事这个行当两年多的一个初步总结,也有回报与分享的心态。不过还是太懒,想了很久,越想越大越想越多,便无处下手,拖了有半年了。后来就琢磨着摘要性的先写点吧,得空单补也好。加上最近政策情况到处飞,人心不定,写写说不定会让摇摆安心些,当然,也可能是更燥乱。

上面铺垫了不少,既然说和写,那就索性广泛些,点全些,这势必会造成欠深和扎实,多担待,将就看。

写在前面:

之前被不止一次问过“试点过程最大的风险及问题在哪”。我一直觉得“试点”最大问题就是“试点”本身。“试点”的初衷、路径及背后的沿革造成了“试点”本身的种种未知与不定,“试点”是个很好的发明,也符合从实验室到小批量投产并大规模量产的工程逻辑。但,既然是试点,符合所有新兴事物的特质:风险与机遇并存。乐观和机会主义者看到的是机会甚至财富,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不可预知与可能带来的伤损。曾见过风风火火各城市拿保税仓并空置的企业,甚至不顾是否是试点城市;也见过试点开始后两年来一直在给老板写并无数次修改可行性报告的大型企业。好坏不敢妄断,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创新与开放:

2012年12月,海关总署在郑州召开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工作启动会议,会议确定上海、宁波、杭州、重庆、郑州等5个城市成为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这算是当下风风火火的跨境电商进口的原点。

试点开放初期,各城市都在相对朦胧的状态下各自努力的往前推进着,但整体进展还是比较缓慢的,但也都有了不少进步。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小批量的走货,虽然彼时系统、监管手段、贸易方式、整体生态等几乎是残缺不全的。

2013年10月,广州成为第六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说起广州, 作为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广东省的首府,居然不在第一批之列,想想觉得十分蹊跷,毕竟广州的跨境电商出口量是非常之巨大的。但后来市政府组织人马经过几个月的猛烈赶工赶上了依然算是的头班车。广州一来,就有意思了,一切才刚刚开始。哥也来了。

各城市执行或总署批复的跨境电商模式其实是不一的,前后总结起来大概有:B2C一般出口(邮快件)、B2B2C保税出口、B2B一般出口、B2B市场采购出口、B2B2C保税进口、B2C直购进口几种模式。而部分城市早期其实是着实努力了一把出口的试点,最后发现出口已通过各种套路完成了体系的自我成熟,试点反倒不解痛痒,继而发现了进口这篇赤裸裸的金矿。

最先开始的还是保税业务(通篇基本默认说进口)。因为试了以后大家才发现试点的真正伟大之处,居然可以整进散出而且检验检疫证照手续也不像一般贸易那般复杂(前期),且放到保税区内货物虽是关外依旧但毕竟是在境内,只要是境内,一切变得美好了。仓储成本、人力成本、管理便利、秒杀国外几条街的物流效率、仓库操作效率等均相比国外处于显著优势,海淘转运原本15天至无穷长的物流周期突然被拉到了最快一天。行邮税体系也比一般贸易要省太多,免征额度红利爆发了。保税仓,自此便火了。后来直邮也来了,是保税模式在品类管控、政策差异、运营管理等方面极好的补充。 后来的12号、56、57、58号公告继续完善和补充了一些边界和操作。这里必须是要严重感谢海关的,这是一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利好并开明的政策。

2014年的时候,据说国人从海外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购买商品的金额达到了1500亿(人民币),这些进来的通路基本以邮快件加水客灰关等进来,因为那时候申报空间比较大,所以税率相对是可怜的。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数据几乎没法统计。哪些国家进来了哪些商品金额多少都谁买了完全不知情,这么大的交易金额却不知内情也算基本处于不可控状态了。所以试点的初衷其实是由给原本到处游击担惊受怕的包裹们一条全新的路,将本不可统计不知所以的进口电商货物收复到可监管监控量化的正途上并逐步引导调控。

整个过程的发展虽然波折不断起伏跌宕,但初衷及措施都是必须值得点赞的。参与试点的各口岸的大佬们及关检税汇的人员都是必须值得尊敬的。

复杂的跨境电商

在开始做的时候,我发现整件事情很好理解,并不难。但后来在两年里陆陆续续聊了近500家电商的时候发现事情并不简单,这里边揉搓了太多的行业,跨了太多界,融合了太多的信息。

在2015年8月份厦门的一次跨境电商大会上谈到进口物流难题破解的问题是,我写了一段很绕的理解跨境电商环节的话:

哪里的消费者在哪个平台用什么支付购买多少钱的什么产品然后从哪个国家用什么运输方式在哪个口岸用什么清关模式做了什么样的检验检疫措施缴纳了多少及什么样的税做什么样的操作耗费多少成本多长时间用什么快递送达?

绕么,复杂么?其实还不够!

这里是从物流角度看基本描述一票货从头到尾跨境电商的全过程,涉及的角色众多。每个跨境电商企业都绕不开以上,相比国内电商多了太多环节,这些环节是机会是希望是门槛是苦痛之源也是跨境之殇。

理解跨境电商全流程的复杂性是做跨境电商的开始。

简单的跨境电商

遇到到一件很复杂的事或问题,先压住阵脚别慌张是正道。上节那一段冗长的描述其实挺唬人的,明白人一看其实做个分解就又简单了,相比国内电商无非是以下几个事:支付、报关报检、跨境物流、税。

拆开看就简单了:跨境电商相比以前要使用跨境支付、货物要报关报检、要使用跨境物流(空运海运陆运铁运)、要缴纳行邮税。再往里看就是要找跨境支付公司、要找强的理解跨境电商的能够搞定报关报检的公司、要找资源实力强的货代公司、要明白行邮税的体系及征缴方式等。

复杂的事变成了自身的牛逼+找到牛逼的服务商(或自身把某段服务环节干好;恩,直邮就找UEQ,妥妥的)。

当然,在货源采购、系统设计、人员管理、仓储管理、运营体系、异常点等方面相较国内电商还是有些差异,但说到底都是一样一样的。

跨境电商的试点在初期随着政策不断变化及做法的不断推成出新让跨境人的肾上腺素量在零与爆表之间随时徘徊着。但想想,既然是政策等导致的不断的跌宕,如果政策稳定了,那么“跨境”本身所带来的原始桎梏便会逐渐消亡掉,尤其单一窗口、电子申报、角色地域模糊化等细节政策推行更是在加速这一进程。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电商的竞争又回到了电商本身:流量、运营、资金等等。

理解跨境电商全流程的“简单”性是做顺跨境电商的开始。

正确理解跨境电商

虽然上两节说得都是“理解”,但我估计看完上面的复杂与简单,真正理解了的就是:哦,他是简单而复杂的,貌似有理,然并卵,还是不懂。

恩,没法就这么理解了。要真正的理解,必须先正确的理解;要正确的理解,必须时时刻刻想着念着:关检税汇。

关:海关,对于跨境贸易通关货物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的管控。

检:检验检疫,对于跨境贸易货物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管控。

税:税务局,对于跨境贸易过程中的应税情况进行全面管控。

汇:外管局,对于跨境贸易过程中外汇收支进行全面管控。

这是跨境贸易过程中绝对绕不开也绝对不能绕开的四大机构,跨境电商自然更是,任何想着绕开的想法都是赤裸裸的自残,真的。

看看跨境电商的一路历程,自海关新政开始,外汇问题用跨境支付暂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其实这中间随着政策的发展会出现很多纠缠的事,并非那么顺理成章,后文在支付环节会提到部分),检验检疫也随后不断的出着各种差异挺大非正式的政策。现在,又轮到税了。都在调整,都在改,哪个都不能错过。各试点城市在试点过程中都并且一定的碰到了因关检税汇的试点建议或政策导致的业务突变的情况,这点试点企业该是心得满满的。

所以,在整个电商的业务过程中,环节企业尤其是电商必须的了解关检税汇的核心管控点在哪里,哪些需要提前去沟通去了解以对业务的开展做正确的指导。找好的服务商能够去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自身终归是要了解深入些,否则出了问题连点在哪都不知道。

随便说点情况大家感受下:

1.采购的货物由于供应商管控力不强及扫来的货品导致入保税仓时发票箱单与实物数货对不上,报关企业紧张的表示这样不行啊,电商表示这有啥啊改一下不就行了么。

2.仓库里有点破损的食品扔了感觉怪可惜的又不能发出去,直接保税仓里分着吃了。。

3.来的货品用的是木头托盘商检告知要销毁,表示商检应该赔钱。。

4.。。。。。

说白了就是熟悉规范了解规矩,不能任性。知道各种细节再去作用其它环节比如采购、选择服务商等都大有益处。事事想着关检税汇,决策前从关检税汇及要做的事情做个交叉展开维度去考虑,就清晰多了。

正确理解“跨境”电商是做好跨境电商的开始。

博弈与平衡:

跨境电商从海关的新政这一创新点开始,衍生出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与生态,生态里包含着各种角色的企业及机构,有些是传统角色的转型升级,有些则是全新的业态。多种角色交织着努力创新与开放,这势必会对原有的模式、做法带来一定的冲击,于是就产生各种利益纠葛下缠绕不清的刀枪剑戟稀里哗啦。

有创新开放,就有博弈与平衡。跨境电商试点创新开放的几年,也是博弈与平衡的几年。

因为是“试点”,便存在着一切的不确定性,所以各方都在据理力争都在想方设法的将试点引向对自己有力的方向上,甚至搬回原点。这种争论与声音并非一边倒,而是在不同点上的合理性导向不一致。因为存在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没有决策依据的新事物。人们看待一件事情在本身不特别清晰的时候便会去比较,比较不一定能分高下,但能看出很多问题。

跨境电商试点牵扯的机构、企业、政策、规则、人事物太多,这种博弈与平衡也就更为显眼与频繁。我初略的列出了一些点并自解一番同时供大家思考,因为博弈后边必然是利益,所以大多不能说的太透。

一般贸易与跨境电商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

2015年各试点城市公布的跨境电商新政模式下进口总额大约150亿左右(BBC保税+BC直邮,非确认数据),占外贸进口总数约1.4‰,还很少。

跨境进口新政开始之初,大家发现相比一般贸易优势太明显了,包括税率、商检手续等方面。当时我也做了一张图来做过比较。

做跨境电商的看了上图,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奔走相告着,感觉春天就这么突然来了。但你们想没想过一般贸易商看了作何感想,我想他们心里应该是无数个羊驼来回高速奔腾着。的确是,出来一个新政,居然可能让99.9%以上量的群体严重受损(当然,跨境所能做的日常消费品这个范畴的一般贸易人群及量并没这么多),这中间不仅涉及税和证及手续的问题,还涉及品牌国际授权、国际贸易管制等多方面的问题。他们自然是不干,尤其是这么一小撮人还顶着跨境电商这么高大上的光环在满世界嘚瑟。所以这中间的利益差就势必产生了矛盾并开始博弈与平衡。虽然在国内电商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并有电商逐渐势头上风的趋势,但跨境才开始试点,搬回的机会是大大的。

所以也会有各种投诉、各种商检的政策平衡、各种围追堵截,还有现在的税改。

会有结果么,不会,刚刚开始而已,这两个角色在斗争中也逐渐的融合转换和谐发展着。但趋势总是不可抵挡。

保税与直邮

保税和直邮就是跨境新政的哼哈二将,互为补充,和谐共生。保税效率高环节成本低管控容易,直邮灵活易于长尾品类。但这其实不是我本节要说的重点,我要说的是两种衍生模式。

前文提到关检税汇对于跨境电商的举重轻重的作用。曾经某地商检除了一份跨境电商监管的正式文件,也算是第一次对于保税模式的货物及物品认定有了官方的意见。文件指出如果批量货物来之前没有订单,那么就认定为货物,要按照一般贸易方式来进行符合型检验检疫操作;如果批量货物来之前已产生订单,就按跨境电商模式进行一线监管。这等于一棍子打死了保税备货。后来的情况是大家有订单的时候才把所有订单货物拉进保税仓打包分拣发送。这种模式叫集货或保税集货。这事备货和直邮衍生出来一中很诡异的模式。当然货物循环起来也就备上了这是后话。

回过头再看,就会发现,其实从环节操作角度来看,保税备货和直邮的区别就在于货物在哪存放在哪打包分拣(贴标)什么货物形态下申报关检数据的问题了。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在一定区域条件下,保税备货和直邮是可以互相随机转换的,合法合规。你们琢磨看看。

保税直邮与邮快件

前文提到过,2014年的时候,据说国人从海外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购买商品的金额达到了1500亿(人民币),而2015年这个数字据说到了1800亿甚至更多。那没有保税及直邮BC的以前及有了后的83%的货物是怎么进来的呢?邮快件+其它。

邮快件历史悠长,跨境电商税改前使用的行邮税也是借用的这个体系的税率。行邮税是既定的,税率就那样,跨境电商是临时使用了行邮税体系,本次新政是要让跨境电商使用增值税+消费税的体系,也算是借用税率。所以说本次税改保税和直邮的行邮税涨了并不准确。

保税备货、直邮BC、邮快件、其它形成了一个相对多样化的通道组合,以前没有跨境俩模式之前,邮快件是大头,但因存在些监管弊端导致开了跨境新政通道。这并不代表邮快件就是灰关,只是监管方面的漏洞导致了一些违规操作。但,不可否则的是,邮快件通关的确有他的先天性优势,而且短期内这种优势将会继续存在。

写这一节,其实是有点为税改担心,担心回流。当然在本次的税改之际海关同时发布19号文《关于启用新快件通关系统相关事宜的公告》,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基本看来都要往相对较平衡的方向上靠 。

海外电商与国内跨境电商

早期大家都出去海淘,也有一些中间性的导购、返利、代购平台等的出现,这时候的跨境电商也基本都是指海外电商企业,其中也不乏一些国内企业家发现国内电商难做出去做个外文站供国人海淘转的盆满钵满。跨境新政的释出算是打了一剂强心针,国内电商及代购群体纷纷开始转型跨境电商。

海外电商身处海外,本身使用Paypal、信用卡等相当成熟的支付体系并不跟国内监管机构发生关系自得其乐,只是买完后各路寄给国内消费者便好。新政来后因为各地备案及对监管问题反倒让海外电商角色显得有些尴尬,虽然通过国内背书企业也能完成业务。于是国内企业纷纷开始到各地海关备案开展业务。

这时候发现几个问题:通过国内企业做跨境电商因进口环节最总是个人物品进境而不能大贸换汇,不用跨境支付收到的款也没法付汇出去采购货品(据说分段换汇实际有些违规);而且一个国内企业在做零售收到款财务做账的时候要缴纳增值税,虽然进口环节是行邮税,但国内销售环节是全额17%增值税,没法抵扣。所以还是需要境外的公司来作为主体运作,国内的主体成了纯运维机构,跨境VIE啊。所以你能看到很多电商平台的跨境部分域名是HK的。而且大部分平台招商也要求商户必须是境外企业。

行邮税及新的征税的纳税义务人都是消费者,企业实际上增值环节都是在海外产生的,所以其实都还是海外而且还必须是海外电商?

2015年国人在海外购物共消费了将近12000亿,我们一直倡导要将消费留在国内,但整个体系结构的设计除了一般贸易外根本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的消费如何留在国内呢?征税?

进口还是跨境

2015年4月亿邦动力在上海举办的跨境电商大会上我提了一个概念,跨境的商品区别于一般贸易的商品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物流及交易的实时性(相对),亦即跨境BC及BBC均属于实时跨境的业务,也因为他的实时性,消费者更相信品质及原装性。

这两年跨境电商风风火火,都在卖奶粉尿布。但仔细想下来,到现在这个阶段或从电商本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真的要全部实时跨境么?你卖的是商品还是体验?如果纯卖体验那没问题,如果只是卖商品,那么全实时跨境对全栈能力的要求太高。

试点时期体现出来的链条企业种种激情四射,也仅仅因为试点是个新东西,把刚需激发了出来。试点一旦平稳并成为正式的规范,比如本次的税改,相比一般贸易的税难说有多少优势了。到那时候,要拼的东西跟“跨境”可能就没关系了,所以别着魔跨境电商,多琢磨进口商品电商。

物流货代与报关仓储

之所以把这块提出来毕竟自己是干这块的。

我一直认为尤其保税备货业务模式的货代报关角色企业为主的早期发展模式与其说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倒不如说是货代报关企业被强行推上了历史舞台,而这些企业并不具备很好的整个业务的操作能力。尤为突出的是因前期电商对整个关务及监管区域政策、关检知识的缺乏导致货代报关企业将打包分拣这件事给做了,而这恰恰是电商的强项。

随着发展,逐渐的电商开始接管仓库及 新系统出来后接管二线报关等,致使原有的货代报关企业的角色变得有点尴尬。而这种接管的趋势从大电商到中大型到中型开始延伸,货代报关企业的角色则从一站式服务变成了二线报关再到一线报关外加一些运输业务。

对于公共仓的服务商来说可能会相对好过,未来服务些中小电商小日子也可以滋润些,但以以往电商的格局看来,基本就是几家大型电商加商户的生存模式,独立的终将会远去,不论是否跨境。而目前税改新政加让人胆战心惊但仍未出台的正面清单的叠加作用下,公共保税仓的面积需求还有多少的确是值得商榷的。

大的会自己去玩,小的不好玩,中的不是变大就是变小,服务难啊。

从目前看来,直邮尚有一定空间,当然,需要直邮可以直接来找UEQ了,专业进口直邮(强行硬广~~)

城市与城市

我一直说要时刻记挂着“关检税汇”,因为这四个机构是决定跨境电商走势的终极政策力量。

但,我还是要说,还有一个维度至关重要,就是通关城市。

从跨境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两个城市在大政策一统的情况下操作流程相同的,这又包含这个城市关口关检税汇的不同操作规则。所以,要严重关注这一点。

这不仅关乎货物的因地域不同而带来的综合成本、通关效率、异常处理机制等。还关乎这个城市对跨境业务本身的支持力度,这个力度很重要,他决定很多事情。。。

检与不检与正面清单

检与不检是伴随着跨境电商发展自始至终所有电商及其他环节企业都在关注的问题,而且明显的,检与不检怎么检也是困扰各地检验检疫部门之于跨境电商的最大的问题,因为一直没正式的文件,有的也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

到低检还是不检?的确缺乏强行决策的依据。按货品属性,大货整批进来是该检的,但一线松二线严的指导标准又遇二线是个人包裹变得无处下手。从安全角度,完全是有理由去检的,但跨境电商因是视同个人从境外直接购买(事实如此)由个人自行承担风险而可以以检疫为主。但要说都由个人承担风险但源头又是同一批集中的货物且就在眼皮底下的监管区域(备货)。所以就显得相当纠结。

所以不同地区对货物的检验检疫采取了几乎都不同的措施,比如部分城市化妆品保健品等是不能备货的,直邮可以。部分城市采取高风险企业许可背书的方式来控制产品风险。这一路,检验检疫的确也是费了相当的心思力图去找一个最平衡的方式进行监管,一方面能促进国家一直在倡导推进的跨境电商,另一方面还能控制安全风险。但,似乎一直都不如意。

所以,传说中的正面清单要来了,本次正面清单全称《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但公告也仅提到要另行公布,具体时间未定。其实正面清单并不陌生,广州跨境试点过程中一度在沿用《进口乳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名单》中的奶粉备货品类标准,比如英国爱他美可以,德国爱他美不可以。还有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曾颁布的第1712号公告中指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这个是个相当严格的名单,这个是黑名单。

对于此次正面名单的出炉,因为还未正式出台,但大体上可以判断清单应该会比较宽泛,主要是一些涉安全如辐射病毒疫区的比较难以进入清单,且清单内商品的许可证要求会非常少甚至不需要,不过直邮跟保税的可能许可制度方面会有些许差别。希望在税改及新系统上线造成的跨境电商生态形势动荡的情况下,正面清单能够面广一些,同时能够将保税及直邮区别对待。因为邮快件、旅客自带通道依然是不用受正面清单制约。

同时,既然是正面清单,那么肯定是基于一定的条件筛选的部分品类、海外品牌、 生产厂家的产品,那么如涉及比如品牌、厂家等需要认证的流程机制,希望更新的频繁些,条件能够动态的变化,比如一些新品和疫情已过的地区商品等。

税与税改

也是在2015年4月上海的跨境大会上,我首次公开场合说出了要税改的消息,但当时具体怎么改税率如何都不明确。后来我也写了一篇文章来表达税改后的观点,现在看看,几乎判断是一致的。

本次税改最近大家也着实热烈讨论了一番,观点基本也都明朗了,只不过正式文件出来还是又引起来朋友圈骚乱。此次税改主要内容是两大块:跨境BBC、直购BC进口的税率调整及行邮税率的调整。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1.税改从公平竞争及行业规范上有其正面的意义,各方讨论了很多,在此不多说。

2.关于限额。2000及20000的限额在2014年海关关于跨境电商的最初文件里是有过的,后来的56号文里未提及就不计算了。现在回来了,问题反倒多了:怎么计算?超额的强征还是可退回由消费者同意?超20000的最后一笔强征的超额费用谁来承担?一年的计算周期是整年还是个人购物周期?系统未上之前各地如何合并计算限额?未上全国版系统的电商的系统现在改如何调整?

如:对于年交易限值20000元的规定,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同时在未出细则的情况下让电商平台会茫然不知所措该如何应对。“打个比方,消费者在不同平台上购物,经过多次下单后,最终超过了年消费限额,等最后一笔订单下单并申报信息由电商平台发送到公共服务平台后,系统终于发现超额了,按新政文件规定是要全额征税的,那显然可能是超出消费者付款额的,这个费用由谁承担?征税系统如果人性化一点可以考虑提醒或反馈是否继续申报的信息,但这再由公共服务平台反馈至电商后至消费者显然过程变得复杂而痛苦,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肯定很不好。除非海关能够将总额控制接口直接开放给各个电商企业,但这个可操作性非常小。而且消费者是不容易记得住自己的整年额度已是多少还剩多少,上述情况很容易发生。这也需要相关机构能够开放一个可查询消费额度的平台,但每次购买前去查询下这又是一个与体验及电商精神相悖的痛苦的过程。

3.退货退税。文件指出“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自海关放行之日起30日内退货的,可申请退税,并相应调整个人年度交易总额。”。不知“退税”这个描述是否准确,之前广州海关采取的是放行后15天后开始计征并扣除保函企业的税款上缴国库,当时约定也是15天退货时间,15天内退回的货品实际还未征税,在系统账册说清单中补记,那么15天的时候就不进行扣除,也即不存在退税的问题。如果真如文件所说要退税,那可能涉及到退税周期的问题了。再者,退哪?个人?电商?保函担保的物流或报关代理?现行也直邮退货说法,没操作流程,比如退回的货物入监管区以什么贸易形势进去?直邮以什么形式?保税货物呢?退回的货物作何处理?比如直邮的货物退到监管区域还是直接退到海外?保税的货物退到海外还是保税仓?保税的如果退到保税仓还好些,直邮的如果退到海外单体成本太高,如果待到积攒够了可以分摊直邮退出海外的成本了可能会发现过了30天不退税了;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退货是以订单计还是商品计?系统及模式的设计都应该是可以支持退整个订单或订单里的某个商品吧。我其实还有点担心退货的真假掉包问题,比如某电商老板买了个5万的手表,退货的时候退假的回去,税也退回来了,假的退回海外扔了去,妥妥的洗进来了。。。

4. 以包括货物零售价格、运费和保险费及商品价格的实际交易价格作为完税价格来征税感觉有点不公平,这意味着电商自身使用的第三方服务除却服务费本身还得另缴纳税费,如果1公斤的化妆品使用UEQ的直邮服务从日本到北京运费30,要是包含到总费用里那么这部分就得单独缴纳32.9%即9.87元的税。我理解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肆无忌惮的放大运费及保险费来降低商品本身价格达到降低商品税额的目的。当然,这个貌似有办法去优化。

5.跨境电商按销售价格征税,还得加上物流运费保险合计等,这么算下来,相比一般贸易,真不敢说有优势。

6.文中指出“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购买人(订购人)的身份信息应进行认证;未进行认证的,购买人(订购人)身份信息应与付款人一致。”,这一条貌似为代付额度翻倍打开了一扇光亮之门,要看拥有支付的大型平台如何推送订单和支付信息了。

以上还是需要尽快能够出相对详尽的操作细则出来。

支付与验证及其他

支付的验证模式一直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试点城市基本采取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模式。主动式即通过支付公司的查询校正接口直接比例筛查支付信息是否相符;被动式是由支付公司每笔均推到口岸或海关系统进行三单对碰。其实我倒是认为第一种更好更省力些,可以随时调整布控比例,而且不停企业布控比例可以独立设置,这样处理大业务量的时候回更容易些。被动式模式常见问题就是等单对碰。

除支付对碰模式外,支付对碰上本身还有几个一直待完善方案的点:

1. 支付对碰规则,金额冗余比例问题。比如金额差异在多少之内算是合规的。还是可以调整的?

2. 帐户内消费及优惠券问题。这是个老问题。

3. 赠品问题,也是个老问题。

港澳台与欧美亚与贸易碎片化

这其实是个值得展开说一说的问题,比如中国跨境电商对于港澳台及欧美亚的完全不同的影响(程度不同),贸易碎片化的趋势与我们的购买力还有限额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但我实在是太困了。下次单独写吧,已经删掉了些章节,这个留个念想。

你和我

说了这么多角色问题之间的博弈平衡,其实都是在说事,其实作为跨境电商链条上的每个机构每个公司里的你我,都在关注这个行业,都在关注这个圈子。大家应该是去努力维护这个生态的又好又快发展。

以下是初步整理跨境电商生态企业类目,看看你在哪?

境电商企业:跨境电商综合平台、跨境电商独立(垂直)平台、跨境电商商户、境外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导购平台

境电商通关物流企业:空运公司、陆运公司、船运公司、铁路运输公司、报关企业、货代公司、转运公司、国内快递、海外清关、海外快递、国际快递

跨境电商仓储园区企业:国内仓储、保税仓储、综合园区运营及管理企业、监管场站运营及管理企业、海外仓储、仓储运营管理企业

跨境相关政府机构:海关、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政府商务及相关部门

跨境电商贸易企业:境内贸易商、境外贸易商、境外工厂、境外品牌

境电商O2O企业:传统商贸类O2O企业、电商类O2O企业、地产类O2O企业、其他类O2O企业

境电商软件系统企业:ERP软件系统、分销系统、仓库管理WMS系统、综合服务平台

境电商金融支付类企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企业、保险类企业、跨境支付企业

境电商相关企业:电子口岸、仓储物流设备、跨境电商媒体(含自媒体)、跨境电商咨询、跨境电商营销、跨境电商代运营公司

关于未来:

因为税改政策的落地搞的人心惶惶,一晚上接了很多电话都在问看法,所以干脆一气儿写完。写这么多(突然发现再拓展下填点杂料配点图摘点文章都可以当书卖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大家也别光着眼于税改或某时点的政策变动,这些之外还有很多如上面提到的一些尚未解决的根本性问题需要大家去思考甚至提前布局,以不至于每次政策的变动都导致朋友圈来一次地震。

另外,本次税改及正面清单也应该仅是初改,并不会一成不变,也一定会不断调整来适应国情及消费意愿。否则,大批货会通过很多不可预知的和本已成熟的不合规渠道进来。

有时候我也不禁去想,试点一路来,各方意见都是夹杂在一块形成了各种舆论杂烩,导致试点一直推进、被诟病、完善、矫正、矫枉过正中行进,而政策的不断出来也是在这种各方利益交织的复杂情况下做出的。但如果我们抽身出来再看看整个过程及初衷,似乎不应该是现在这样。据统计2015年国人在海外购物共消费了将近12000亿,跨境电商购买据称是1800亿,而通过保税备货及直邮BC进口的量才150亿左右,占比还太小,且行邮税率虽然也同步提高,但免征额度依然存在性邮快件通道会严重稀释跨境新政通道的已不多的优势,毕竟免征额度红利是跨境电商能够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在很多基本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仅通过常规的价格机制及“限”的模式来改革感觉仓促了,收的快了些,似乎也过了些,试点样本还根本不够!

一夜没睡的写完,谨以此治愈下我几近晚期的拖延症。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网立场!

分享到:

--
评论
最新 热门 资讯 资料 专题 服务 果园 标签 百科 搜索

收藏

--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