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藏,可在 我的资料库 中查看
您可能还需要

外媒:中国商品质量低,非洲人为什么还要买?

在坦桑尼亚,当地人习惯把劣质商品称为“kichina”,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就是“中国的东西”。

外媒:中国商品质量低,非洲人为什么还要买?

雨果网从外媒近日的报道中了解到,在坦桑尼亚,当地人习惯把劣质商品称为“kichina”,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就是“中国的东西”。东西质量差,坏了或者破了,人们就会说:“哦,这是kichina”。

这个词不仅限于用于中国产品,非洲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所有质量差的东西,不管是不是来自中国。所以很明显在非洲人眼里,中国商品的名声差。

“中国制造”成了“低质量”的近义词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中国仍然供应着全球最便宜的商品,价格低质量也就不怎么样了。

这些低价商品出口到全球偏远地区,被经济紧张的消费者抢购一空。而只要没有出现能取代中国的其他制造国家,这种模式将持续。

中国商品几乎垄断了最低价商品市场,特别在坦桑尼亚的偏远地区更是如此,在这里你能找到各种仿冒品,比如奢侈品假货到盗版DVD。当地人收入有限,更喜欢这种便宜货。而且中国商品在当地市场无处不在,从农民身上穿的二手衣服,到肥皂卫生纸,甚至摩托车、发电机这些东西,中国产品占据了大半江山。到当地市场走一圈,十件商品里有八件来自中国。

如此高的中国商品覆盖率在其他地区也很少见,即使在中国,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中国商品都没有这么高的出镜率。

所以也难怪会经常听到“kichina”。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虽然当地人知道他们买的便宜东西很容易坏,但是由于收入和选择有限,他们仍然会继续购买这些商品。有限的收入进而巩固了廉价中国商品的市场地位,可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kichina这个词更多的反映了这么一种心情:“这些中国商品这么烂,但是我们能怎么办?”答案也显而易见,方圆几百公里内也只能买到这些商品。

“中国制造”之所以这么泛滥,而人们又无能为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疲软。供应商和制造商没理由精心发展这些偏远的非洲市场,因为市场价值小,而且又很分散。当地没有什么品牌意识,所以虽然kichina不怎么样,但他们还是大量购买。

说实话,中国商品数量这么多,其中有些商品的质量确实可以胜过日本、美国和欧洲。问题在于高质量的中国商品不会出现在非洲偏远地区,供应商都是给这些地区提供最便宜的商品,因为这些商品最好卖,利润也最多。

所以只要当地人对便宜商品有需求,kichina还是会继续主宰这些市场。即使中国往高端制造链发展,还是会有其他国家出现,为这些偏远地区提供便宜低价的商品。

除非非洲消费者购买能力提高,否则廉价商品都将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不管是不是中国制造。他们与kichina之间的“爱恨纠葛”必将继续。(编译/雨果网 张凯燕)

相关标签:

分享到:

--
评论
最新 热门 资讯 资料 专题 服务 果园 标签

收藏

--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