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藏,可在 我的资料库 中查看
关注作者
您可能还需要

被90%外贸人忽略的细节,极有可能让你损失惨重!

被90%外贸人忽略的细节,极有可能让你损失惨重!

被90%外贸人忽略的细节,极有可能让你损失惨重!

我们今天聊聊对冲风险。

说起对冲风险,很多朋友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就是对冲基金。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资金杠杆和分散风险的对冲投资策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买空卖空,从而达到套期保值和整体盈利的目的。

虽然对冲基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的投资风险,但绝不是万无一失的。

这个世界上本就不存在万无一失的决策,除非你什么都不做。

你选择跳槽,有可能一帆风顺,也有可能一路不顺;

你稳定不动,有可能惨被裁员,也有可能幸被提拔。

一切都是未知的。

只是从人的本能来看,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思维偏好,都会害怕未知的事物。

做选择是困难的,而在一路向前的时候,往往会被利益所诱惑,从而放弃了对冲风险的基本原则。

我老婆就吃过这样的亏,曾经她最大的美国客户,订单一直很稳定,她也有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合作一直都很顺利。

订单最多的时候,甚至一度可以占据工厂60%-70%的产能。

她自己偶尔也会担心,是不是应该分散一下订单,对冲一下风险,不把订单都下在同一家工厂。

但是工作真的忙到无暇他顾,合作也一直顺风顺水,就变得麻痹大意,就会本能地遵循固有的做法,一切照旧,而不会有意去改变。

结果,供应商买通了客户的验货员和内部职员,撬走了客户的订单,再通过一系列的桌底交易完成了直接合作,让我老婆这边的生意直接归零。

这件事情给我们很大的教训,就是处于顺境的时候,都需要特别警惕,要学会对冲风险,防范于未然。

01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句大白话,我们都知道,也听说过。

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个人,这都是对于风险的一种适当规避,但知道归知道,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就是另外一回事。

自古以来,其实许多大家族的生存法则,传世原则,就是做风险对冲,以免因为选择错误,而导致整个家庭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三国时,诸葛亮赫赫有名,是蜀汉的丞相,是刘备的托孤重臣,真正的中流砥柱。

诸葛亮一路辅佐刘备和刘禅两代帝王,才智卓绝,殚精竭虑,留下两篇《出师表》都是千古名篇,让文人墨客感慨其忠烈无双,也为其“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潸然泪下。

从诸葛亮个人的角度看,他的确做了他该做的,为主尽忠,为国尽忠,为蜀汉江山奉献了自己的全力,没有藏私,也没有隐瞒。

可如果我们把这个着眼点,放到整个诸葛家族,情况会如何呢?

南阳诸葛家族的男丁中,到了诸葛亮这一代,有三个兄弟都相当了不起。

老大诸葛瑾,在东吴身居高位,从长史、中司马,到左将军、宛陵侯,深得孙权的器重。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同样是虎父无犬子,在父亲之后继续掌握江东的军政大权。

老二诸葛亮,一代人杰,是蜀汉的定海神针,三兄弟里名声最显赫的人物。

老三,也就是诸葛亮的堂弟,叫诸葛诞,这哥们儿在魏国平步青云,历任御史中丞、尚书、镇东将军、征东大将军,是真正的实权派人物。

别说后来的征东大将军了,就连他曾经担任低一级的镇东将军,都是不得了的高官显贵!

要知道,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官职,就是镇东将军,兼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可见,四征四镇将军,就是武将的顶峰,更何况再加码升到大将军了。

所以别看诸葛诞名声没他二哥响亮,但是在实权上,是不遑多让的。

而且蜀国弱,必须联合吴国,才勉强维持三足鼎立,可见魏国才是真正的中原政权,实力不在一个层面上。魏国的实权人物,理论上比蜀吴的段位高得多。

这三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长房选了东吴,二房选了蜀汉,三房选了曹魏。

这就是诸葛家族的风险对冲,不管哪一房最后存续下去,就能带领整个家族在乱世生存。

02 对冲风险大局为重

南宋末年,文天祥身为右丞相、枢密使、少保,是文臣之首,又以状元之身,才名动天下,跟陆秀夫和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

陆秀夫是左丞相,张世杰是枢密副使、太傅。

从蒙古大军攻破杭州后,事实上南宋大势已去,此时的金、西夏、吐蕃、大理,早已是蒙元版图,已经全方位包围了国土狭小的南宋,不可能有翻盘机会。

而文天祥等人依然坚持在抗元一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浙江退守福建,从福建退守广东,直到文天祥被俘后,陆秀夫和张世杰,依然组织了南宋所有的残余军队,在广州外的崖山海面上,与元军打了最后一场崖山保卫战。

结果毫无悬念,宋军再次战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张世杰带着十一条船突围,冲出崖山海面,想辅佐杨太后再立新帝,带着流亡政府打游击、继续抵抗。

但是杨太后已经失去信心,跳海自尽,张世杰也随之殉国。

公元1279年,南宋亡。

那文天祥呢?

在南宋亡国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1278年,在广东海丰城外的五坡岭兵败被俘,随即被押送至元大都。

忽必烈多次招揽而不得,在关押他三年后,最终在大都执行处决。

那首轰轰烈烈的《过零丁洋》,就是在被俘的过程中写的: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宁死不降,忠于气节,留下千古美名,在南宋已亡后,情愿求死,而不事二主。

他是宋室的臣子,是百官之首,若是他投降,置前半生的苦战和坚持于何地?

让天下读书人如何看他?如何对得起这么多年战死沙场的袍泽?

可除此之外,文天祥的弟弟文璧和文璋,却在文天祥被俘之前,已然向元朝投降。

文璧做了元朝的官员,而文璋选择退隐江湖,不过问朝政。

对于两位弟弟的选择,文天祥却能宽容理解,并未苛责,也未要求他们必须为宋室殉国。

文天祥对此的总结是:“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

宋朝养士三百年,他为朝廷尽忠,是对的。

老二文璧出于孝道,当元朝的官员,保存家族一脉传承,也是对的。

老四文璋选择退隐,同样是对的。

所以从家族的角度而言,文家三兄弟选了三条不同的路,同样是对冲风险,保全家族,以大局为重。

03 大家族的抉择

明朝初年,徐达是追随朱元璋开国的第一功臣。

攻入大都,赶走元顺帝的是他;击败王保保,绞杀北元势力的也是他。

在明朝的勋贵中,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封魏国公,徐家更是南京的将门之首,就连玄武湖,都算是徐家府邸,遂初园的景观之一。

徐达死后,朱元璋下诏给他封王,以中山王名义下葬,而徐家后人,世袭罔替魏国公的爵位,与国同休。

说白了,只要明朝不亡,徐家的后代,一代一代都是魏国公,不降级。

本来,徐家的发展,在明朝肯定是铁板钉钉的好,只要不去没脑子造反,徐家绝对可以繁荣好几百年,不管谁当皇帝,都会拉拢和礼遇徐家。

可没想到的是,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没有传位给其他儿子,而是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就是建文帝。

接下来,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建文帝开始部署削藩,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难,以清君侧为名,开启了靖难之役。

这时候,徐达早已死了多年,继承魏国公爵位的,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

徐辉祖对建文帝可是忠心耿耿,不管是稳定朝廷内部,还是领兵与朱棣军在长江决战,徐辉祖都尽了十二分的努力。

哪怕后来燕军已然渡江,徐辉祖选择力战到底,决不投降。

到曹国公李景隆偷偷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大军进南京城,建文帝焚烧皇宫而失踪后,徐辉祖还是决定不降,情愿自闭于家中祠堂,不见外客,也不承认燕王夺来的帝位。

朱棣最终没有杀他,而是削爵囚禁,让徐辉祖儿子徐钦做魏国公。

因为徐家在朝堂的地位,因为徐辉祖亲姐姐是朱棣的皇后,也因为,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是朱棣的铁杆,从靖难之役开打的时候,就一直麻痹朝廷,忽悠建文帝,然后不断给北平通风报信。

朝廷大军屡屡战败,从老将耿炳文到年轻气盛的李景隆,一次次被朱棣打败,徐增寿的情报工作,已经做到了细致入微。

南京城破前,建文帝忍无可忍,直接用剑手刃徐增寿于金殿之上。

后来,朱棣进南京后,抱着徐增寿的尸体痛哭流涕。

如果没有这个小舅子拼命支持自己,不断透露朝廷军队的动向,让他绕开许多城池,直取南京,靖难之役或许要打得艰难许多,甚至无法取胜。

徐增寿死后,朱棣追封他为定国公,爵位由长子徐景昌继承,同样世袭罔替。所以徐家的两边下注,最终得到了两个世袭罔替的公爵。

04 多角度衡量

在历史上,凡是碰到需要选择的时候,大家族从整体利益考虑,从风险对冲的角度衡量,往往都会选择两边下注或多边下注。

三国鼎立,诸葛家族的三位人杰,分事三国君主,不管最后谁取胜,家族都能延续和传承下去。

南宋末年,文天祥带领宋室君臣抵抗到底,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是二弟可以在蒙元做官,四弟可以退隐江湖,不管局势怎么变,家族都有退路。

明初靖难,徐辉祖是一家之主,当然要支持建文帝,支持朝廷正统,而徐增寿需要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性,万一燕王出现小概率事件赢了,徐增寿同样可以带领徐家继续辉煌。

如果建文帝胜,徐增寿就是徐家的弃子,这一脉就可以放弃;

如果燕王胜,那徐家长房,最坏结果就是完蛋,虽然这也不太可能,因为皇后不可能同意杀她亲弟弟,囚禁的可能性最高;

如果燕王登基,但是最后建文帝又回来,重新复辟,那也没事,徐辉祖这样的大忠臣,又会被放出来,继续做他的魏国公。

看,不管怎么算,不管出现怎样的情况,都能保证大家族的长盛不衰。

05 时刻要有PLAN B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就是要时刻从大局出发,考虑整体利益,控制和对冲风险,不能忽略和忽视小概率事件。

从个人发展而言,也许创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如果失败,会不会让家庭万劫不复?

那要对冲风险,或许夫妻店就不是好选择,一个人创业,一个人有稳定的工作,反而显得更加安全。

从商业合作而言,一边是核心客户,当然要全力配合支持;

另一边是边缘客户,也不能随时忽视,同样要与人为善。

一旦大客户出问题,或许这些零散的小客户,就成了公司的救命稻草。

简而言之,就是要有第二套方案,要有plan b。

可以不用,也希望不用,但是在危急关头就能随时替补,能让结果不至于出现最糟的情况。

计深远,不是想想而已,而是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落子,哪怕是不起眼的弃子,或许也会在某一刻得以妙用。

不懂舍弃,如何对冲风险?

不愿损失,如何换来收益?

既倒狂澜谁砥柱,濒危大局孰干城。

(来源:毅冰米课)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分享到:

--
评论
最新 热门 资讯 资料 专题 服务 果园 百科 搜索

收藏

--

--

分享
毅冰HK
分享不易,关注获取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