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走出去”战略的正式提出;2024年,中企出海被认为进入全新纪元。
那么,如今的出海,和24年前的走出去,到底有着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本文将从中企出海的驱动模式、主导因素、行业变迁、市场对象变迁、窗口期出现这五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如今的出海与以前出海有哪些不同,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崭新的视角。
一、模式从成本驱动到利润驱动
20多年前,中企出海的主要驱动力是成本最小化。
随着国内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将产能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比如老挝、越南、柬埔寨等。
如今,出海已不再是简单的成本转移,而是基于市场开拓的利润驱动。
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企业出海不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出海主导因素从政策驱动转变成市场驱动
十年前,中国企业出海的主要推动力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策驱动。
许多国企和央企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旨在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来扩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并输出中国的产能。
同时,这些项目也包含了区域政治方面的考量,旨在通过经济合作来加强政治联系和影响力。
现在,与十年前不同,现在中国企业出海更多是基于市场需求的驱动。
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和市场战略,自主决定是否出海以及出海的方式。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企业逐渐从政策导向转向市场导向,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
三、出海行业的变迁
21世纪初期,中国的一些制造业巨头,如华为、海尔、联想等,开始积极探索海外市场。
这些企业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技术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竞争力。
201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增强,一些企业开始具备收购海外企业的能力。
这一时期的“淘金热”反映了中国企业对于海外优质资源的追求和并购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互联网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
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新兴产业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热点。
这些行业在海外市场上的迅速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四、从to B到to C:市场对象的转变
在市场对象方面,中企出海也经历了从to B到to C的转变。
过去,中企出海主要面向企业客户,通过代理商层层分销,不太接触终端用户,对海外的市场的认知始终隔着一层纱。
没有直达消费者,就意味着对产品的反馈不够准确,生产方难以掌控准确的信息。
这一套to B的做法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还玩得转,因为竞争并没有那么激烈。
而现在,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逐渐意识到直接掌握终端用户的重要性,只有精准的投放,才能有利润。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企开始尝试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出海,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与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不断收集市场反馈以完善产品和服务。
五、中国品牌迎来了黄金“窗口期”
过去,美国社会中有一部分人(主要是baby boomers一代)对中国制造持有负面看法,将“中国制造”视为贬义词,这主要是基于历史、文化或政治等方面的偏见。
近年来,随着千禧年和Z时代的到来,这一局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两代人的消费力强劲,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更加开放和积极,将中国视为科技和商业强国。
美国的千禧年和Z时代年轻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着大量来自中国的产品,如TikTok、中国品牌的手机、电脑等。
这些产品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重塑了他们对中国品牌的认知。
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华人的影响力也在增加。
例如,漫威推出了中国英雄角色,奥斯卡也颁奖给了华裔女演员。
这些变化进一步拉近了美国年轻人与中国文化的距离,提高了他们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
纵观中企出海的前世今生,驱动模式、主导因素、行业变迁、市场对象变迁、窗口期出现这五大维度都有着巨大的改变,如今的出海氛围也越来越宽松、积极、开放,全民出海等着你的加入。
(来源:艾凡咨询公众号)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