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帽前期无评价,如何快速获取评价?防御、应对推广中的差评?
我觉得这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古哥年初做过3个大麦测评,皆由亚马逊老店衍生再转入新店选品,来提升客单价。之后便一直是纯白帽模式。不过,我的思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毕竟大家的需求不一样。我同样认为白帽打法选品很重要,产品质量好是必须的,质量差还想要没差评,那不是白日做梦吗?选品拿样这个过程就是淘汰质量差的,毋庸置疑肯定是要来很多差评的,还要不要,自己想咯但在这之前,应该做的是,选适合白帽打法的产品,后面的运营工作才能顺利展开。风口产品,白帽打法也能推起来,就是投诉来得挺快的,只适合MQM。
那么,怎么选呢?
一般就是建议找蓝海产品。厦门一位做TK的朋友,更是直接让我推荐冷门产品…都说蓝海了,当然是做的人越少越好,多一个人不就是多一个竞争对手吗,所以花时间自己去找,只能分享思路。你可以是通过某某工具去做筛选项选品,也可以是一个子类目一个子类目去翻,也可以通过别的卖家获得灵感,也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联想,然后去调研。有经验的人,还能根据市场需求,根据竞品的评论,直接找工厂定制一个专属的新品。
接下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调研
除了我们常规会去看到那些点,跟今天话题相关的,就是你一定要去看近半年、近3个月、近1个月上新的新品。以下思路仅供参考。我一般会去看它们的评论数和日销到底有多少,去看几个产品的排名趋势、评论变化。如果没有几个起来的新品,那肯定就尽量不要去做,有风险。如果新品销量都还不错,它们评论数多不多,如果一看就是s出来的,又要做白帽,不去趟浑水。如果新品前期没评论,现在评论也不多,销量还可以,那这种可以再继续看看。这时候可能有人要说,再继续看什么呢,哈哈哈当然是对比一下自己的产品,从价格、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别人行,也要分析自己的产品能不能行,你自己是买家会选你自己的产品吗?利润空间够不够你做一些折扣,给自己的新品多少增加一点竞争优势。
接下来是测款、备货
别备太多啊,兄弟姐妹们,也有可能你前面分析的十拿九稳,但开始做,就碰到一系列情况的,防不胜防。这个时效稳定的货代要到位,你可以根据物流时效、预计的日销,当批库销多久来备货。新品期产品好推很多,但你也不要想着新品期卖很多就备很多,万一卖不动,绝对有你哭的。(古哥经历过,但绝不希望你遭这痛。)我个人认为只要抓住了新品期,后期呈增长趋势也是不浪费新品期的。又或者,你测出来这个产品行了,你再重新开一个链接也可以啊,反正咱又没有多花测评的米在上面。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只要REVIEW稳定该上咱们就跟上。如果Listing比较复杂,说明书和视频是必须的啊!!!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觉得产品不复杂, 但是老外就是不会用,千万不要想当然,多一张说明书不要多少钱,视频想省钱就自己拍。
关于运营
文案好好写,好好埋词,图片好好做,这种废话我真的不想多说。然后优惠券、Prime专享折扣、POST,我发现很多人没有用这些的习惯,好东西用起来啊,尤其是Prime专享折扣,这个带来的流量真的八错。还有老带新,买A减B等等。根据你产品的情况去做广告呀,比如定价跟同行差不多,但做了大折扣的优惠券,这个时候肯定是做关键词投放而不是做商品投放了,曝光低都是应该的。打广泛还是精准,开自动还是手动,这个就宽泛了。
关于评论
应该都知道留评率这个概念吧...卖的多才可能回评多,所以第一步是卖的多。VINE现在收费,不想花钱的话,手动催评要做的勤一点喔,这样回评才会更快。别指望他们自觉写评论,能自觉写的,大部分是差评。如果你早点催来差评,观察差评对你链接带来的影响,你也可以早点思考这个产品还要不要补货了。倒也不是来了差评就不出单那么严重,也有来了差评也照样卖的。
自2020年起三年疫情下来,相信大家都做了不少核酸,单管成本过高,国家才大力推行混检制度。测评也是一样的,服务商就是容器,既然真人测评不准确,那就和自养号测评混检,总能检出几个“阳”的样本。让他们辅助你跨境店铺养成,留评质量也稳定。
关于售后
如果你的产品比较少,你是有充足的时间去维护售后的,来了差评是可以针对性去处理的。是联系买家友好沟通换货,还是投诉竞争对手恶意评价,还是放弃这款产品,又或者是根据买家反馈去做产品升级,这个内容有点多,也有一些无解的情况。我个人是 有时间的话 ,能处理的就尽可能去处理,但经常偷懒,也就是保持页面不至于太难看,然后太容易来差评,并且之后就不好出单的产品位我不会做。不鼓励像我看齐哈,还是得看你们的需求,你们的目标在哪里。能做得更精细肯定是更好的。
结束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按古哥这个标准,很难找出符合的产品。是的,很少,但难找,但是你需要很多产品吗, 你有很多时间和资金去做很多产品吗?其实往往几个产品就够了,找到合适的,还可以去做垂直产品线,独立站引流,认真对待跨境、用心去选择产品、虚心去交换赛道,肯定都能有所建树。
(来源:古哥跨境通)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