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美妆个护出海赛道正在上演一场“狂飙飞车”。
Statista数据显示,今年全球美容与个护市场规模将达到6,771.9亿美元,并在 2030年突破7,990.7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化妆品出口也在刷新纪录——2024年出口化妆品金额首次突破500亿,数量和金额均创下近五年新高。
数据之外,越来越多中国品牌正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花西子把雕花口红送进巴黎高端百货La Samaritaine;花知晓(FlowerKnows)在欧美市场几乎没花广告费,就在一年内做到销售破亿。
机会从未消失,只是入口变了。与二十年前的外贸卖货不同,今天的中国品牌必须靠价值创造、文化表达和长期品牌力,才能真正打开全球市场。
身处万里之外,如何做出真正差异化的产品?如何构建统一的品牌叙事?又该如何与用户建立深度共鸣?刀法为你带来一线观察。
01. 谁能精准解码需求,谁就能赢得先手
别急着盲目“冲出去”,必须要先识别全球需求的结构性上升曲线。只有踩在大势上,品牌才能把投入转化为长期的势能。
人群的变化,正在打开新市场。在欧美与日本,银发群体已占社会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不再把自己定义为“被照顾者”,而是通过科技和产品来掌控健康与生活节奏。
可折叠的智能助行器、兼具隐私与美感的居家护理、高功能营养补充品......银发人群的需求正快速走向精细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品牌的差异化机会——谁能理解这一代老年人的自主诉求,谁就能切入一个持续扩张的市场。
另一端,年轻群体的焦虑催生了“睡眠革命”。数据显示,近四成Z世代成年人每周都遭遇睡眠困扰,八成消费者期待智能、非药物的助眠方案。
美国用户倾向AI监测与智能睡眠设备,欧洲消费者更偏好植物基和营养辅助,日本人则青睐轻便功能性食品。如何为不同社会环境的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成为品牌出海的必修课。
需求的迭代,也在加速重塑竞争格局。个性化、纯净与极致体验,成为全球的“消费公约数”。在口腔护理领域,欧美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清洁”延展为“社交展示”,衍生出的是一系列搭载AI数据追踪的智能产品——它们能实时反馈清洁效果,让刷牙从日常动作变成“可量化”的精致体验。
映照到实际经营中,选对市场是品牌出海的关键第一步。虽然东南亚距离更近,但体量有限;欧美依然是最成熟、最有潜力的阵地。与其在小市场反复试错,不如将有限的资源直接投向消费力更高、环境更成熟地方,实现长期正向积累。
一个好的渠道是放大品牌优势的有力杠杆。全球跨境电商领导者亚马逊覆盖全球20个主要站点,在体量、渗透率与履约体系上都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它正在与TikTok等站外生态打通,能形成“内容种草—站内成交”的闭环。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7年间,按复合年增长率(CAGR)计算,亚马逊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别中,美妆个护品类以12.1%位居第二。
在亚马逊全球开店大客户拓展与运营代表Winston看来,在中国市场练好运营基本功的卖家,在海外市场已经具备先发优势。对品牌而言,借助亚马逊的体系快速落地,获得大客户团队的全程深入辅导,能够降低成本、少走弯路。
当下,判断人群、洞察需求、筛选市场、匹配渠道,已经不再是战术选择,而是战略必答题。谁能在这四个维度中率先找准上升曲线,谁就能在全球市场中赢得真正的先手。
02. 市场会惩罚每一个不懂产品的人,顺手再送走不懂合规的人
读懂用户只是第一步,能否做出既能打动人心、又能穿越周期的产品,才是品牌出海的核心考题。
在高度同质化的赛道里,卷流量、卷渠道终究只能换来短暂优势。真正能决定竞争格局的,是品牌是否拥有足够差异化的产品。
剃须刀市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长期以来,这个品类几乎被飞利浦、飞科等巨头牢牢占据。但yoose却凭借一款MINI剃须刀杀出重围。作为中国MINI剃须刀开创者,累计销量超过600万台,年销售额突破6亿。创始人魏民的答案很简单:“如果你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足够自信,那么不用担心定价过高,合理即可。”
差异化的切入点,不止是性能,还可以是生活方式。yoose用小巧的机身、金属质感的外观,让剃须刀从隐藏在浴室的工具,变成可以放在办公桌、旅行包,甚至社交场合展示的随身单品。
在内容营销的时代,一个能被主动晒出的产品,本身就是流量节点。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分享,也帮助品牌极大降低了获客成本。
其次是定价心智的突破。yoose并没有陷入行业的价格内卷,而是把价格锚定在“自用的人觉得有点贵,送礼的人觉得刚刚好”的区间。通过礼品化定位,它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打开了全新的蓝海。
如果说差异化是锋刃,那合规就是盾牌。很多中国品牌在出海时过于强调产品与营销,却忽视了最基础的合规与体系化能力。
作为国内银发护理行业的头部品牌,可靠股份已经连续13年在国内成人纸尿裤领域保持市占率第一,依然把合规放在了出海业务的优先位置。医疗器械类产品的监管复杂度极高,从安全标准到环保法规,从税务合规到知识产权保护,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绊脚石。
相比摸着石头过河,可靠选择依托亚马逊大客户团队的资源和指导,在出海初期就全面理清不同市场的监管要求。前置布局让他们避免了大多数品牌都踩中的坑:产品进入市场后被紧急下架、因知识产权问题而遭遇诉讼,甚至因环保与税务不合规而被迫退出。
可靠股份跨境事业部总经理Derek Guo直言:市场会惩罚每一个不懂产品的人,顺手再送走不懂合规的人。
3. 从注意力到交易力,跑通全渠道闭环
获得了海外市场的入场券之后,品牌必须将用户的注意力沉淀为交易。当下这条链路已经越来越清晰:先在站外赢得“看到”,再在站内完成“买到”。
对于出海企业来说,红人营销可以帮助品牌方以低于传统广告的投放成本,快速提升海外影响力,建立品牌认知。但习惯了国内成熟打法的品牌人,往往会发现,经验并不能直接复制。
来自出海品牌「WNP」,周书林深有体会:国内外红人生态的差异,决定了品牌在海外必须重建认知。
国内红人模式高度标准化,数据透明、沟通高效、合作模式清晰,以ROI为核心考量。
但在海外,红人的“创作者属性”更强,他们看重表达自由和与粉丝的情感链接。合作节奏更慢,报价差异巨大,品牌需要给予足够的情绪价值和创作空间,才能建立信任。
周书林总结道:想要做好红人营销,一方面,品牌需要在头部造势、腰部承接、长尾扩散之间形成层层递进的结构;另一方面,要提供清晰的品牌符号,留足创作空间,让内容自然发生。
一个必须避开的“坑”是:单渠道打法风险极高。WNP早期只做TikTok,结果黑五期间外溢的流量几乎全部被仿品截走。品牌务必保证渠道打通,否则声量再大,也可能在转化环节被竞品收割。
不过,亚马逊和TikTok的界限正在被打破,“Buy with Prime”的合作为品牌提供了“种草到成交”的通路。TikTok 制造冲动,亚马逊解决信任焦虑,Prime标识、FBA物流和无忧退货让消费者敢于下单。
运营的关键从来不在于单点爆破,而是要让所有触点形成合力,跑通“看到与买到”的完整路径,才算真正掌握了出海增长的钥匙。
征服大海不会轻松,但每一次突破都在累积势能。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证明,我们不仅能把商品卖出去,更能把价值、文化与体验带出去。未来十年,中国品牌出海一定会走向系统化与长期主义的新阶段。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亚马逊全球开店 微信公众号:AmazonGS)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