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权转载自:品牌工厂BrandsFactory
当跨境卖家还在为关税问题焦头烂额,又一记税务“重拳”正在逼近:所有来自美国的收入,都可能要严格按规定缴纳联邦所得税。
根据美国国税局(IRS)公告,任何外国公司或个人,只要在美国开展“贸易或业务”(USTB),其相关收入即可被认定为ECI(有效关联收入)。而被贴上ECI标签,即有缴纳美国所得税的义务。【破局美国关税,拓展新兴市场高潜力平台!2月28日-3月1日,2026雨果跨境全球平台资源大会将在深圳盛大开启,现场对接新兴市场平台,点此报名】
让人警觉的是,亚马逊FBA、第三方海外仓以及自营仓模式,都有可能被IRS划入USTB范畴。这意味着,大量中国卖家正站在被征税的边缘。
对本就利润微薄的跨境卖家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消息传出,不少卖家惊出一身冷汗,急切追问消息是否属实?会不会大规模推行?
品牌工厂就此咨询美国律所税务专家,其表示此类税款确实存在,部分卖家也符合缴纳条件。只是跨境电商税务流程复杂、核查难度高,过去监管较为宽松,导致很多卖家并未实际缴纳。
“不管以前大家交没交、现在有没有人说要交,都不用盲目跟风。跨境电商税务涉及多个专业领域,需要通过专业、复杂的流程来判断,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也不会突然出现大幅变动,不必过度恐慌。”该专家补充道。
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跨境卖家面临的合规压力正在持续收紧,税务监管日趋严格。“合规”已经成为悬在每个卖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01
有缴税义务,但被豁免了
“这个事情本身不是新鲜事,只是最近关注度高了而已,但其实美国税务法规并没有改动”,前述税务专家表示。
而到底要不要缴税?按照美国税法规定,关键就看中国跨境卖家的业务,是否构成“贸易或业务”(USTB),从而使收入被认定为ECI。
目前美国税法并未对USTB做出精确定义,主要采用事实和情况分析,以及相关判例法来确定。按照IRS公告,只要商业活动符合“大量、持续和定期”的特征,就可能被认定为USTB。
FBA模式下,卖家在美国存储库存、处理订单、安排配送和退换货……这些连续且实质的经营行为,都极容易被IRS认定为在美国从事“贸易或业务”。
更致命的是,卖家在使用FBA前签署的《FBA服务协议》中,明确将亚马逊定位为“独立代理人”。而IRS指引规定,通过独立代理人开展业务,即构成USTB,相应收入必须申报ECI。
也就是说,理论上只要IRS愿意,随时有权认定亚马逊FBA卖家的收入属于ECI,从而产生在美国缴纳所得税的义务。
幸运的是,现实还存在一张关键的“护身符”——1984年签订的《美中所得税协定》。该协定明确规定:只有中国企业在美国构成“常设机构”(PE)时才需要缴税。
因此,即便收入被认定为ECI,只要未构成PE,卖家仍可申请豁免缴税。
那么,什么是PE?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另一国设立的固定营业场所,并通过该场所开展业务、取得利润。
税收协定正面列举了PE的具体形式,如办公室、工厂、持续6个月以上的建筑工地等;同时也明确了一些除外情况,例如通过独立代理人开展业务不构成PE;纯用于存储、展示和配送的仓储也不视为PE。
就目前主流的亚马逊FBA模式而言,大多数卖家并不满足PE的认定条件,因此无需缴纳美国联邦所得税。
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操作仍可能触发PE认定。税务专家指出:“如果卖家作为外国公司,在当地租用了仓库,或者在当地雇佣了销售人员,那就涉及到 “有效经营场所”,可能构成PE了。”
“PE的定义在各国大致相同。目前多数小卖家还未达到这个规模,只有达到一定业务量级,才会涉及 PE;而一旦构成 PE,就要申报缴纳 “有效关联收入(ECI)” 相关税款,逻辑就是这样。”
总结而言,跨境卖家是否需要缴税,第一步是判断是否构成ECI;若构成,则进一步分析是否构成PE。若同时满足ECI+PE,则需要申报联邦所得税;如果仅被认定为ECI但未形成PE,则可依据税收协定豁免缴税。
02
监管升级,ECI不再是“糊涂账”
过去IRS没有对跨境卖家严格征税,难点在于不好准确区分哪些收入属于 “有效关联收入(ECI)”。
前述税务专家解释:“申报ECI时,卖家要把与美国当地业务相关的成本单独拆分出来做抵扣。这意味着,要把所有收入和支出一条条分开,明确哪些属于美国业务、哪些属于中国内地业务、哪些属于香港业务,拆分完毕才能申报。”
其举例道,比如卖家在中国大陆借了一笔贷款,这笔钱既用于香港的销售业务,又用于美国的库存采购和运营,那这笔贷款产生的利润该如何分摊到不同地区的业务中?这类成本拆分的税务问题极其复杂,专业服务成本也非常高。
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改变。监管手段在不断升级,比如AI工具已能轻松处理海量税务数据;IRS还与第三方支付处理商密切合作,确保交易数据与申报收入相匹配。通过PayPal、Stripe或Venmo接收商业款项的卖家,若申报数据与平台记录不符,将很容易被标记。
目前,美国国税局已明确将数字销售列为2025年稽查重点,并扩大使用1099-K表格和数据分析来追踪漏报行为。1099-K表格用于报告各类在线支付收入,意味着依赖多个支付渠道或持续未申报的卖家将面临更高风险。
税务解决公司Clear Start Tax发言人表示:“我们看到美国国税局处理网上收入的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过去被认为是低风险的副业收入,现在却成了关注的焦点。如果你是一名电商卖家,并且还没有认真对待税务合规问题,那么今年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事实上,美国卖家在线收入的申报门槛正逐年下降:此前销售额要达到2万美元才必须申报,2024年降为5000美元,2025年进一步降至2500美元,而到2026年更是将降至600美元。
IRS对美国卖家尚且如此严格,很难想象会对中国卖家视而不见。“现在都在加强这方面的监管,早晚都会规范起来。其实一直都有缴税义务,毕竟法律本身没有任何变化,之前只是监管力度没跟上,没查到而已”,税务专家这样评价。
美国想让中国卖家缴税甚至有些“迫不及待”。今年2月,特朗普上任刚满一个月,就签署了《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其中一项关键议程,就是审查是否暂停或终止《美中税收协定》。一旦协定终止,被认定为ECI的中国卖家将陷入双重征税困境。
简单算一笔账,就能明白美国为何如此积极:据Marketplace Pulse数据,2024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美国站销售额约2300亿美元,假设2025年达到2500亿美元。若按10%净利润和21%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税收总规模可能高达52.5亿美元。
此外,今年以来中美卖家之间的摩擦也在加剧。3月,一批美国顶级亚马逊卖家联合发起倡议,认为中国卖家受益于一系列税收和监管优势,包括无需缴纳美国所得税等,这损害了公平竞争,呼吁政府出手干预。
“我并不是在提倡不公平的优势,我只是在提倡公平的竞争环境”,该团体代表、前亚马逊员工现保健品卖家Detlefsen说道。
IRS让中国卖家缴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美国卖家诉求的回应。
03
合规成为“必选项”
美国卖家对中国卖家的不满,远不止税收。
他们指责,小额免税政策使中国卖家每年避开数十亿美元的税款;部分中国商家千方百计规避亚马逊的责任保险要求;更有一些卖家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如发布虚假负面评论或其他恶意行为,以削弱竞争对手、扩大自身优势。
为此,美国卖家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取消800美元以下跨境小额免税政策、强制外国卖家注册美国实体并缴纳所得税、指定在美责任人、提供百万美元级别的产品责任保险,以及要求平台明确显示卖家国籍、关税及质检信息等。
目前来看,一些诉求正在变为现实。针对中国的800美元以下小额免税政策已被正式废除,且几乎不可能恢复。7月30日,特朗普更签署行政令,宣布终止对全球所有国家的小额免税待遇。
有卖家对品牌工厂表示:“美国各种关税、销售税可能会一视同仁,未来只有合法合规才能生存下去。”
从大环境也不难看出,跨境电商合规已步入“精细化管理”时代,“合规”正在成为所有卖家无法回避的生死命题。
美国海关的查验越发严苛,处罚也越来越重。近期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CBP)宣布,通过《执行与保护法案》(EAPA)查处了超过4亿美元的未缴关税。最大一宗案件涉及23家美国进口商和一个由中国公司组成的交易网络,该网络通过印尼、韩国和越南转运货物至美国,逃避关税超过2.5亿美元。
为此,CBP还发布了一项新规:自2025年8月25日起,洛杉矶/长滩港口的整柜货物如被抽中查验,必须由查验场(CES)指定卡车公司运输,报关行及进口商不得自行选择承运车辆。
据一位物流人士透露,错误的HTS编码、低报价值、模糊原产地声明,甚至潜在强迫劳动嫌疑,都可能引发包裹扣押、罚款或长期审查。这种合规压力要求卖家从产品到报关的每一环都必须透明、清晰。
平台也在积极加强合规约束。不少亚马逊卖家就因产品合规问题遭遇Listing下架、账户封禁甚至高额罚款。如一家销售可降解餐具的卖家,就因环保声明缺乏有力的第三方证明,导a致页面受限,流量暴跌,最终货物积压滞销,损失惨重。
而从今年3月开始,Temu也启动了大范围资质审核,要求店铺提供真实营业执照、税号、法人证件,完成人脸识别视频认证,使用纯净IP并承诺一个月质保。一旦信息不符,立即进入黑名单,商品禁止销售与补货。
可以说,跨境电商“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终结。行业正迈入一个拼合规、效率、品牌和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只有那些能快速适应规则、主动拥抱变化、敢于在合规与品牌上投入的卖家,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合规,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选项”。这一切,也在深刻重塑整个行业生态。每一位卖家,都必须学会面对和适应。
- END -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雨果网的朋友们)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雨果跨境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