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贸易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跨境支付已成为连接全球市场的核心纽带。然而,伴随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张,欺诈分子的手段也日趋专业化、链条化,给出海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跨境支付欺诈率较去年同期上涨超120%,其中B2C与B2B领域因交易模式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欺诈特征。本文将从两大典型场景切入,系统解析跨境电商B2C与B2B收款的欺诈典型套路及背后逻辑。
B2C模式下,交易频次高、单笔金额小、参与者分散的特点,为欺诈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欺诈行为已从零散作案升级为产业化运作。
黑产通过暗网获取大量被盗信用卡信息,伪造下单。
常见表现:交易量异常集中在高风险国家或收货地址与持卡人信息不匹配或交易失败比例高,且大部分失败原因为“可疑交易或被盗卡”。
某独立站卖家在黑五期间突然收获大量来自南美的订单,但5周后,收单银行反馈数百笔拒付,原因是信用卡持卡人报告“未授权交易”。经调查,原来这些订单均来自暗网流出的盗刷卡号,商户不仅损失货物,还需承担高额拒付费用。
黑客通过某些非法途径获取电商用户账号,进而盗用绑定的支付方式下单。
常见表现:短时间内修改账户资料并进行高频购物。
某欧洲用户账户被黑客撞库盗取,黑客在短时间内在多家电商网站下了多笔高单价订单并寄送至东欧。等真正的持卡人发现并投诉发起拒付时,平台已难以追回货物,造成货已发,款收不到的情况。
消费者明明收到商品,却恶意发起拒付或虚假退款申请。
常见表现:高频拒付买家群体,或针对虚拟商品(游戏点卡、短剧会员等)更常见。
一家短剧订阅平台发现某类用户群体在购买虚拟会员后,频繁通过发卡行申请拒付,理由是“未收到服务”。平台因缺乏有效证据,拒付争议率长期居高不下,最终被卡组织列入观察名单。
欺诈者以低价吸引真实消费者付款,再用盗刷信用卡在商户处下单,商品直发消费者。商户遭遇拒付时已无法申诉,黑产获利离场。特征是高频下单且收货地址不一。
一名欺诈者在社交媒体开设低价代购渠道,吸引消费者付款。随后他用盗刷信用卡在跨境电商网站下单,直接寄给消费者。消费者得到正品,但电商商户最终因拒付损失惨重。
特点总结:
B2C欺诈交易往往呈现出高频、小额、分布广 的特点,核心风险在于盗卡与欺诈拒付,这也是跨境收单机构与电商平台风控的重点。
B2C 欺诈侧重 "量的积累",而 B2B 欺诈则瞄准 "单笔致命",其交易金额大、周期长、参与环节多的特点,使得一次欺诈就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欺诈者冒充境外买家下大单,诱导供应商通过预付样品、垫付运费或低价出货。
常见表现:初期小额订单履约正常,建立信任后突然下大额订单,要求宽松信用条件。
一家中国家电出口商通过展会结识一名“非洲买家”,对方抛出百万美元级别的大额订单,以 "急需测试样品" 为由要求企业寄送高价值样品,沟通中刻意回避产品细节,仅强调交货时效与订单规模。待样品寄出后,便以 "质量不符"" 市场突变 " 等借口拖延付款,最终失联。
黑客入侵供应商或买家的邮箱,篡改付款指令或银行账户信息。
常见表现:付款前夕,买家“临时”更换收款账户;邮件语言习惯细微变化。
一家德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商与中国供应商长期合作,每次付款金额都在数十万美元。黑客入侵进入了供应商的邮箱,监控双方沟通数周后,在德国进口商付款前以中国供应商口吻伪造了一封“更新账户信息”的邮件,将收款银行账户改为黑客的银行账户。德国进口商的财务人员因对话上下文完全吻合,且发件邮箱和对接人抬头一致,未额外单独验证(如单独电话),直接汇出80万美元。事后供应商发现未收到款项时,资金已被层层转移至境外账户难以追回,但付款方不承担任何责任,因为是供应商邮箱被黑。
通过虚高/虚低发票、虚构贸易合同,实现资金跨境转移。
常见表现:交易金额异常巨大、货物价值与资金流动明显不匹配。
某国内出口公司与境外“合作伙伴”频繁发生交易,申报出口一批纺织品,报关单显示货值500万美元,而实际货值仅为100万美元。差额部分即为跨境资金转移通道。支付机构在清算过程中发现该企业货物规格、出口量与过往历史交易严重不符,且目的地国家长期列入高风险洗钱名单,最终该笔资金汇款被中止并上报可疑交易报告。
中间商冒充买卖双方的“独家代理”,伪造授权文件,骗取货款或佣金。
常见表现:
自称“独家代理”或“官方合作伙伴”,但无法提供可验证的授权文件。
要求买卖双方绕过官方渠道,直接将货款支付到“代理人账户”。
与买卖双方沟通中经常表现为“催单、催付款”,但回避实质交易问题。
一家东欧采购商通过“中间代理人”与中国制造商联系,代理人跟中国制造商签署合同并要求将货款支付至代理人账户。制造商信以为真,发货后才发现采购商从未授权该代理人,货物已被“二道贩子”低价转手,企业难以追回损失惨重。
骗子控制或伪造物流环节的单据,如提单、仓单等,从而骗取融资或货权。
使用“非正规货代”或“关系物流公司”,拒绝提供可验证的物流追踪信息。
提单(B/L)或仓单文件中有拼写错误、不一致的编号。
一家非洲买家在收到中国供应商发来的货物后,利用伪造的提单副本向当地银行申请了数百万美元的信用证融资。供应商后续发现货款迟迟未到账,才意识到提单在运输途中被篡改,货物已被提前提走。由于跨境物流和法律管辖差异,追回成本极高。
利用伪造的信用证文件,骗取卖方发货或融资。
信用证条款繁琐、容易触发拒付(如单据要求过于苛刻)。
对方催促尽快发货,但对信用证的真实性核实态度模糊。
一家中东企业向中国钢材出口商开具了一份看似正规的信用证(L/C),并通过本地银行背书。出口商信任对方,提前备货并装船。待提交单据要求付款时,发现该信用证所涉银行并非国际认可的清算银行,而是一家在当地早已被吊销牌照的小型银行,信用证完全无法兑现。企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
B2B欺诈交易更倾向于低频、大额、链路复杂,核心风险在于身份伪冒与账户篡改,且与合规、反洗钱问题紧密挂钩。
跨境交易的繁荣背后,欺诈风险正以更复杂、更隐蔽的方式渗透进每一个环节。无论是B2C电商的盗卡、虚假退货,还是B2B贸易中的合同陷阱、信用证欺诈、物流单据篡改,上述只是部分典型案例,实际业务中还会出现更多变种手法。
封面来源/Pexels
(来源:独立站小U)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