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TikTok和小红书上,一群外国网友正掀起一股“中餐热”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他们手持中式菜刀拍蒜、颠锅翻炒的熟练程度,让中国网友惊叹“这简直是‘老内’附体”。有趣的是,这股热潮不仅让锅包肉、手擀油泼面等中式菜肴走红,还意外带火了一款中国制造的厨房小工具:不锈钢漏勺。
当网友们在评论区讨论“为什么你的油泼面不够劲道”时,总会有人补充一句:“试试用中式漏勺捞面,沥水更快,面条更弹”
(图片来源于Fast Moss)
这款国内售价仅3元的普通厨具,在TikTok美区以6.97美元(约合人民币51元)的价格月销近万单,被海外消费者称为“打边炉神器”,甚至有人感慨“没有它,我的厨房就失去了灵魂”
这场文化输出的起点,是一群海外网友在小红书上交的“中餐作业”。他们尝试制作锅包肉、蒜蓉粉丝虾等复杂菜品,并邀请中国网友打分。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款产品80%的订单来自TikTok自然流量。没有付费广告的加持,用户自发上传的“沉浸式烹饪”视频成为最佳带货素材:镜头里,热油中翻腾的锅包肉被漏勺轻巧捞起,金黄酥脆的视觉效果配上“滋滋”声,瞬间点燃了观众的购买欲。
漏勺的走红并非偶然。
近年来,中式铁锅、捣蒜器等厨具在亚马逊持续热销,章丘铁锅甚至成为海外美食博主视频中的“常客”。
(图片来源于亚马逊)
这背后既有“居家做饭”全球趋势的推动(54%的美国人表示疫情后仍坚持在家烹饪),也折射出中国供应链的进化——从早期的贴牌代工,到如今凭借工艺创新打入高端市场。
这款不锈钢漏勺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经过精细抛光处理,既能高效过滤油沫,又能在火锅、油炸等多种场景中灵活使用。有美国消费者在带货视频中惊叹:“这是我厨房里最聪明的投资,它让烹饪变得更轻松有趣。”
在TikTok平台,以#recipeoftheday(每日食谱)、#cooking(烹饪日常)、#food(美食时刻)、#chinese food(中华美味)为代表的饮食类标签累计获得超千亿次浏览量,相关短视频作品存量已突破千万量级。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在算法推荐机制的助推下,全球美食创作者生态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从专业大厨到家庭料理爱好者,不同量级的烹饪内容生产者正持续为平台注入活力。
这种跨文化的互动,让中式厨具的独特魅力逐渐被海外用户认知。
欧美厨具市场已形成千亿级规模,且增长势头强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炊具市场规模为311.2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407.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5.52%。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增长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驱动:
1、中餐在海外的流行催生了对中式厨具的需求。
2、TikTok 等社交平台成为中国厨具出海的核心渠道。
3、54% 的美国消费者在疫情后仍保持居家烹饪习惯,推动厨具需求持续增长。
海外用户通过小红书、TikTok学习中式烹饪,间接带动厨具销售。
例如,瑞士博主用铁锅制作锅贴的视频吸引超百万观看,推动中式铁锅在欧洲销量增长20%。商家与美食博主合作测评、发布使用教程,已成为低成本获客的核心策略。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近日,中国厨具品牌SUSTEAS推出的一款“带手柄旋转式奶酪刨丝器”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关注,凭借创新功能设计与场景化演示,该产品单月创下86万美元销售额,累计销售额突破1148万美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区别于国内市场偏爱的剧情化软植入,SUSTEAS采取“功能核爆式”内容策略,通过高密度产品演示直击用户需求。
其内容逻辑完全围绕欧美消费者对“效率工具”的偏好展开——以产品实操替代情感铺垫,用硬核功能演示取代场景故事。
典型案例来自TikTok美食达人Kim Pauckner发布的测评视频:这条1分58秒的“纯享版”内容,从机械结构拆解到奶酪刨丝、蔬菜切削等多场景实测,全程以特写镜头强化工具的精密质感,结尾突显“FLASH SALE”限时抢购标签制造决策紧迫感。
(图片来源于TikTok)
该视频最终斩获超2760万次播放,直接驱动单品销量突破2.7万件,转化效率令人瞩目。
现在正值夏季,欧美露营文化催生户外炊具需求,三合一柴火炉、便携沥水篮等产品搜索量飙升1300%,利润空间可达国内批发价的20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前正值政策红利期(美国对华餐厨具关税仅 3.4%)在欧美厨具市场这个万亿级赛道上,文化认同与消费升级的交汇处,正孕育着无数个待发掘的“小而美”机会。
当厨房变成文化交融的试验场,那些承载着生活智慧的厨具,终将在异国他乡的灶台上,煮沸新的市场蓝海。
END
(来源:发哥聊TikTok)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