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了这么多的跨境企业,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架构没搭好,在融资、风控、节税上吃大亏。最近在帮公司做整体股权优化,梳理出了一套“资金层+主体层+业务层”三层架构逻辑,把融资、风险隔离、税务筹划全嵌进去了,分享给需要的创业者。
一、资金层:找钱又控权的「人钱分离」设计
公司资金层核心解决“谁出钱”“怎么控权”的问题,把股东分成三类,用有限合伙做“股权容器”:
财务/资源股东(LP):拉投资、找资源的外部股东,通过“待售股份有限合伙企业”进来,只出钱当LP,分红权给够,但投票权通过GP(普通合伙人)牢牢握在创始人手里。比如有个做供应链的朋友想入股,给他20%经济权益,但决策权咱不放,避免外行干扰经营。
创始人股东(GP+持股公司):创始人自己成立“钱包公司”(有限公司)当GP,既化解了个人直接持股的无限责任,又能通过GP身份,用1%股权掌握有限合伙的决策权(有限合伙里GP说了算)。而且钱包公司当持股主体,未来分红、转股时,能通过架构节税(后面讲税务时展开)。
核心团队(LP):员工股权激励用“合伙人持股平台”有限合伙,同样让创始人当GP控权,核心成员当LP拿收益。好处是激励灵活,以后有人离职,直接在持股平台里转份额,不影响主体公司股权稳定。
这一层本质是用有限合伙做“防火墙”:融资时,财务股东的钱好进好退;创始人既保控制权,又隔离个人风险;团队激励能灵活调整,一举三得。
二、主体层:扛责任、做合规的「价值中枢」
假设公司主体层是“深圳A科技有限公司”,定位“控股总公司”,那它的主要职能就是:
管战略:把项目投资、知识产权、品牌全放这里,比如研发的技术、注册的商标,都在主体层,值钱的“面子”得攥紧。
做中台: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管理中台也归它,给下面业务层公司输出支持,保证全公司“里子”统一。
扛合规:对外代表公司,以后融资、上市,主体层是核心。而且因为把风险高的业务放下面(业务层),主体层能少背锅,遇到官司、债务,有限责任能兜住。
这层就像公司的“中枢大脑”,要干净、值钱、抗揍:值钱的资产全装进来,风险全隔离出去,为融资、上市打底子。
三、业务层:灵活赚钱、隔离风险的「作战单元」
业务层是具体“赚钱的手”,公司按业务属性拆成6类公司,各干各的活,互不干扰:
生产公司(研产销):搞研发、生产、销售,还能申请高新企业(节税利器,高新企业所得税15%),把技术、生产的利润留在这,享受税收优惠。
供应链公司(出口退税):原公司A改造成供应链/出口公司,用0110/9610等出口退税编码,做外贸业务,把退税红利吃满。比如卖产品到国外,通过合规报关,能拿回13%左右的增值税,利润直接多一块。
销售公司(香港/美国):在香港、美国设销售主体,一方面利用境外低税率(香港利得税16.5%,美国各州有差异)做税务筹划;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直接对接,方便收外汇、做品牌。
“空壳”店铺公司(N家):注册一堆店铺公司,只用来开账号、走流水,没实际经营。好处是隔离风险,比如某店铺被投诉、冻结,不会牵连主体公司,而且以后要卖店铺,直接转让这家公司股权,税负更低。
仓储物流公司:把仓储、物流单独拆出来,一方面让业务更聚焦(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另一方面,物流发票、仓储成本能合理抵扣,降低整体税负。
运营服务公司:给香港公司做运营支持,把服务费用合理分配。
这一层核心逻辑是“分灶吃饭”:不同业务风险隔离(比如生产出问题,不影响销售),税务筹划能玩出花(利用各地、各行业税收政策),而且方便以后业务扩张、并购、剥离,想卖哪个业务,直接转让对应公司股权就行。
四、这套架构怎么帮A公司解决核心问题?
融资方便:财务股东通过有限合伙入股,退出时直接在合伙里转份额,不影响主体公司股权结构,投资人更愿意进来。
风险隔离:创始人个人、主体公司风险,被有限合伙、业务层公司层层隔开,就算某业务公司出问题,也不会拖垮整个盘子。
税务优化:高新企业15%所得税、出口退税、香港/美国低税率、利润通过服务费用合理分配,一套组合拳下来,能省不少税。
控制权稳:创始人通过钱包公司当GP,用1%股权就能控制整个资金层,主体层、业务层又都是控股子公司,控制权牢牢在手。
给创业者的3个实操建议
别嫌麻烦,先搭架构再融资:很多公司先融资再改架构,结果股东扯皮、税负暴增。不如一开始就把资金层、主体层搭好,融资、激励都在架构里玩。
业务层拆分要“因业务而异”:公司是科技+外贸+多业务,所以拆得细。如果你是单一业务,比如纯电商,至少拆“运营公司+店铺空壳公司+供应链公司”,隔离风险。
定期优化,别一劳永逸:业务变了、融资轮次变了,架构就得调。比如公司未来要上市,主体层可能得改成股份制,提前3年规范起来。
更多跨境财税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李李跨境财税)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