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做跨境玩具的朋友跟我吐槽:要么跟着做电子玩具、IP 联名款,结果陷入同质化打价格战;要么选品没踩中家长需求,货压在仓库卖不动。其实不用这么卷,今天给大家拆解一个 “反潮流” 的案例 ——Melissa & Doug,一个靠无电子元件的木质玩具做到年销 5 亿美金,还被《汪汪队》母公司花 9.5 亿收购的品牌。它从车库创业到征服欧美市场的逻辑,咱们跨境人完全能复用,尤其适合想避开红海、做长线品牌的卖家。至今为止Anna已经拆解了11个出海品牌案例,可以点击下方进行查阅。
很多跨境卖家初期都面临“选品跟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而Melissa & Doug的起点,恰恰是“反潮流”的坚持。
1988年,Melissa和Doug Bernstein夫妇在康涅狄格州的一间车库里开启创业,最初靠几款简单的木质拼图试水市场。彼时美国玩具市场已被电子玩具、塑料玩具占据,但夫妇俩发现:家长们既担心电子屏幕影响孩子注意力,又不满塑料玩具的安全性和耐用性——这正是跨境卖家可切入的“需求痛点”。
此后36年,Melissa & Doug始终围绕“天然材料+教育导向”深耕,最终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其成功关键可总结为3点,跨境卖家可直接复用:
第一个是产品精准戳中“双重需求” 。他们家的玩具看着简单,比如一款木质厨房套装,没有声光特效,却能让孩子自己模拟切菜、做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帮家长减少孩子的屏幕时间。而且所有木材都过了FSC环保认证,无BPA,家长买着放心。后来我查亚马逊评论,发现它家产品评分常年4.8+,靠的就是“安全+启智”这两个点。咱们选品时别光看功能多花哨,得想清楚“能帮用户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比如“防摔的儿童餐具”“能折叠的便携婴儿床”,痛点越具体,越容易卖爆。
第二个是供应链找到“中国队友” 。做跨境的都知道,供应链是命脉。Melissa & Doug很早就把生产交给中国供应商,还在深圳设了全资子公司负责亚洲采购——既降低了木质玩具的生产成本,又能通过严格品控保证质量,比如承诺“终身质保”。这让它的产品在欧美市场定价比同类木制玩具低15%-20%,性价比优势一下就出来了。咱们找供应商时别只看低价,要找能长期配合、能帮你控品质的,比如做家居的找广东供应链,做户外用品的找浙江工厂,本土化供应链不仅成本低,响应速度也快。
第三个是品类从“单点突破”到“全周期覆盖” 。刚开始它只做木质拼图,打开市场后慢慢延伸到角色扮演道具(医生套装、工具套装)、艺术创作用品,一共2000多个SKU,覆盖1-8岁孩子的成长周期。这样一来,买过它家拼图的家长,后续可能还会买医生套装、绘画工具,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直接拉满。咱们做跨境也别局限在一个品类,比如你做儿童水杯,后续可以延伸到餐具、辅食工具,形成“儿童喂养全场景”,复购率自然就上去了。
木制玩具赛道“三国杀” 卖家如何找到突围缝隙?
很多跨境卖家一看到同类产品多,就想着降价促销,结果利润越压越薄。但Melissa & Doug的做法是“不跟对手硬刚,专挑他们没覆盖的缝隙”。目前木制玩具赛道主要有三个对手,咱们来看看它是怎么应对的,你能直接套用在自己的品类里:
比如德国的Hape,设计高端,主打“轻奢木制玩具”,但单款均价超50美元,普通家庭望而却步。Melissa & Doug就走“性价比路线”,把价格定在20-30美元,一下抢占了大众市场。咱们要是做家居用品,对手卖高端家具,咱们就做“平价优质”的刚需款,比如百元内的实用收纳柜,照样能卖爆。
再比如泰国的PlanToys,环保属性强,用的是橡胶木余料,但品类太单一,主要就做积木。Melissa & Doug就拓宽品类,做角色扮演、艺术创作这些场景化产品,比如孩子玩完积木,还能接着玩医生套装,满足多场景需求。你要是做宠物用品,对手只做狗绳,你就延伸到狗窝、狗碗、宠物玩具,形成“宠物生活全品类”,用户粘性更高。
还有电子教育玩具品牌VTech,科技感强,带声光、编程功能,但缺点是依赖电池,孩子容易沉迷屏幕。Melissa & Doug就反其道而行之,主打“无电子开放式玩法”,正好契合家长“减少屏幕依赖”的需求。咱们做母婴产品,对手做带屏幕的早教机,咱们就做“绘本+手工”的无电子早教套装,精准击中怕孩子近视的家长。
从市场表现来看,Melissa & Doug的策略已见成效:在2024年全球拼图玩具品牌排行榜中,它位列第6,仅次于Ravensburger、Hape等老牌品牌,且是前10名中唯一主打“全品类木制益智玩具”的品牌。对跨境卖家而言,关键不是“打败对手”,而是“找到对手没覆盖的需求”——比如Hape没覆盖的平价市场、PlanToys没涉及的角色扮演场景,都是突围缝隙。
好多跨境卖家只盯着亚马逊、独立站这些线上渠道,觉得线下麻烦,但Melissa & Doug的全渠道打法,不仅降低了流量成本,还把转化率提上去了,咱们能学的地方特别多:
它在亚马逊的详情页特别会写,不只是说“这是一款木质拼图”,而是直接写“适合3-6岁,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无电子元件帮孩子远离屏幕”——一句话戳中家长的焦虑。还会放“家长真实测评”“教育机构推荐证书”,比如“某幼儿园用这款玩具做手工课教具”,信任度一下就上来了。2023年数据显示,它的亚马逊购物转化率比同类产品高35%,就是因为把“解决什么问题”和“为什么可信”说清楚了。
咱们做跨境写详情页时,别罗列“材质环保、质量好”这种空话,要换成“母婴级材质,宝宝啃咬也安全”“经过30次摔落测试,用三年都不坏”——把功能转化成家长能感知的好处。再加上用户好评截图、第三方检测报告,转化率自然会涨。
另外它特别会借势平台活动,比如亚马逊“品质母婴月”、Target“假日季促销”,2019年亚马逊海外购母婴月,它搞7折优惠,还标注“圣诞礼物首选”,销量同比涨了40%。咱们要提前盯紧海外节点,比如黑五、开学季、圣诞,提前1-2个月备货,做“节点+场景”的营销,比如卖儿童书包就主打“开学季必备,护脊设计不驼背”,比单纯打折更有吸引力。
2024年圣诞季,它在沃尔玛开了快闪店,里面设了玩具演示区,让孩子现场拼拼图、玩新品Blockables,还搞了个“互动测试亭”——家长输入孩子年龄、兴趣,就能推荐适合的玩具。不仅带动了当季销量,还收集了新品反馈,比线上测款精准多了。
咱们要是做玩具、家居、户外这些需要“动手体验”的产品,其实可以跟海外线下零售商合作,比如玩具反斗城、沃尔玛,搞个“迷你体验区”,让用户摸一摸、试一试。比如你做折叠桌椅,让用户现场感受折叠的方便性,比线上拍10个视频都管用。
2023年它还在纽约高档商场开了家1600平方英尺的直营店,里面不只是卖玩具,还设了亲子互动区,家长可以陪孩子做手工、玩角色扮演游戏。孩子玩得开心,家长自然愿意买,而且到店消费还能领线上优惠券,又把线下用户引到线上复购。这种“体验式零售”不仅能提溢价,还能帮品牌积累忠实用户。
2024年初它被Spin Master收购,这家公司是《汪汪队》的出品方,手里有大量IP资源。现在Melissa & Doug已经开始出“汪汪队联名木质玩具”,一下子吸引了很多IP粉丝。而且Spin Master有全球分销网络,帮它快速进入了东南亚、拉美这些新兴市场。
咱们做跨境也不用单打独斗,比如你做童装,可以跟海外小众卡通IP合作,出联名款;做家居用品,可以跟当地家居博主合作,让他们帮你带货。找到能互补的合作伙伴,能少走很多弯路,快速打开当地市场。
Anna之前公司的项目也有跟IP联名合作。比如日本集英社旗下火影忍者的产品,兰博基尼品牌的***授权。其中韩国明星权志龙IP合作,10分钟超过了100万美金的销售额。效果都非常不错。
Melissa & Doug给跨境卖家的4个核心启示
从车库创业到9.5亿美元被收购,Melissa & Doug的36年历程,本质是“抓住用户真实需求、坚持差异化、做好全渠道运营”的过程。对跨境电商卖家而言,可提炼出4个核心启示:
跨境电商赛道从不缺“短期爆款”,但缺“长线品牌”。Melissa & Doug的案例证明:只要找准用户需求,坚持差异化,即使是“传统木制玩具”,也能在跨境市场中做出5亿美金的规模。对卖家而言,与其在红海中打价格战,不如沉下心找到“未被满足的需求”,打造属于自己的“细分赛道冠军”。
Melissa & Doug 36年的成长故事,说到底不是“木制玩具的胜利”,而是“把用户放在心尖上的胜利”。它从车库起步时没追电子玩具的热潮,反而盯着家长“怕屏幕沉迷、怕材质不安全”的焦虑;做产品时不搞复杂噱头,而是用FSC认证木材、无毒性油漆,甚至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抓握能力;就连后期拓展渠道,也是先想“怎么让家长和孩子能亲手摸到、玩到玩具”——它从来没把家长当“买玩具的人”,而是当“一起守护孩子成长的伙伴”,没把玩具当“赚差价的商品”,而是当“帮孩子学本事的工具”。
对咱们中国跨境卖家来说,想在海外做长线品牌,就可以学学Melissa & Doug:选品时多想想用户的真实痛点,做产品时多守住品质的底线,运营时多给用户一点实在的体验。毕竟,靠低价吸引来的客户会被更低价抢走,靠“懂用户”建立的信任,才能让他们一直跟着你。好产品能让用户“买一次”,而懂用户的品牌,能让用户“陪着你走很多年”。
家人们,你们觉得这些战略建议怎么样?在你们的跨境电商业务中,有没有尝试过类似的策略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们的想法和经验,也别忘了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跨境电商小伙伴哦!
我团队专注海外营销推广,已经帮多个同类品牌打通了从 “人群洞察” 到 “渠道落地” 的全路径,现在针对跨境卖家,我准备了「海外网红种草专属福利」:
✅ 前 30 名评论 “海外网红种草”,免费获取 2 项核心服务: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Anna跨境出海营销)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