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藏,可在 我的资料库 中查看
关注作者
您可能还需要

口罩新政罗生门:是中国的“霸王条款”,还是被逼无奈?

欧盟实行“厂家贸易代表制”合理吗?

口罩新政罗生门:是中国的“霸王条款”,还是被逼无奈?

首先声明,这不是一篇鼓动民粹主义的鸡血文。

事实上,我很反感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没有任何论据和逻辑就带节奏的文章。作为一个做了14年外贸的人,我非常清楚,政治和经济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抛开一个去说另外一个,其结论必然是荒谬的。

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清零,而欧美却一步步滑向深渊。

在世界疫情爆发的这段时间,中国并没有像其他国家当初对中国那样,禁止或限制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的出口。

但是伴随着中国的防疫物资的大量出口,欧美买家并没有感受到中国的厚道和责任心,相反,随之而来的却是欧美各国对中国制造的不信任和抹黑。

先是荷兰声称从中国进口的口罩大批不合格,然后是英、法相继跳出来宣称要重新审视和中国的关系。

最近,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对100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也显示,约66%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创下了自2005年以来这项调查的最高水平。

之前转发过一篇文章:“倒爷”自述:你知道外国买家怎么看我们吗(单击可看),作者提到,因为疫情的原因,现在世界各国都不得不找中国买口罩,哪怕价格再贵质量再差,都不得不买。但是,能感受到人家那种 “藏得极深的恨”。

近期我在和一些欧美老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这种感觉。

他们多是我的老客户,和我有很好的私交。但是,每当提到口罩进出口的问题上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他们抑制不住的不满和怨气。

这些抱怨,主要是说中国的口罩难买,价格高、质量差;

不满,则是指责中国政府搞“口罩霸权”,进口中国的口罩越来越难、门槛越来越高,程序越来越多。

很明显,在口罩贸易这个问题上,中国已经和整个西方世界陷入了一场“罗生门”。

双方各说各话,各自制定各方的政策,各自引导各方的民意。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这种罗生门的境况明显不利于全球疫情的整体防控,而只会加剧中西方各个方面的全面对立。

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对我们外贸人绝不是什么好事。

大家都在自说自话,但事实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谁在说谎?谁在隐瞒?谁在做出贡献?谁在制造对立?

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从源头开始抽丝剥茧的一一分析。

01谁应该对口罩的质量负责?

在疫情之前,世界各国普遍没有对口罩的流通设置任何特殊门槛。除了正常的检验、认证之外,口罩的买卖是完全遵循市场规律,自由交易的。

3月28,多家荷兰媒体报道,称荷兰政府近日从中国进口了一批口罩 “不合格”,从而引发了对中国的舆论讨伐。

4月2日,中国外交部公开回应,称该批次口罩本来就是按照民用个人防护口罩出口的,本来就不应该发给医院。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海关并不能做到数据相连通。即,从A国采购的货物,在A国海关出口报关的数据(品名、标准等),一般没有官方渠道直接发送给进口该批次货物的B国海关。

货物到了进口国B国的港口之后,是由B国进口商负责进口海关申报。

这样,就给一些不法商家留下了漏洞:在中国购买民用口罩报关出口,然后在荷兰以医用口罩报关进口,从而牟取巨额利润。

很明显,之所以能发生“李代桃僵”、“暗度陈仓”这样的事情,主要是海关信息不透明造成的。

如果非要追究责任,买卖双方、以及进口商海关检验不严格造成的,中国海关没有责任。

02口罩的质量标准由谁来制定?

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制定自己的市场准入标准。

这个标准,中国可以制定,欧盟可以制定,美国也可以制定。

以欧盟为例,如果是民用口罩,就应当遵循CE-PE标准;如果是医用口罩,就应当遵循CE-MDD/CE-MDR的标准。

当然,由于疫情来得比较突然且凶猛,在很短的时间内,口罩出现了极大的缺口。

这个时候,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就行不通了。

在有钱都买不到货的卖方市场上,买方只有两个选择:降低自己的标准,或者放弃采购。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中国的国家卫健委,还是美国的FDA,都先后发布过应急行政许可,对他国标准给予临时性认可,从而扩大货源范围。

中国出口到荷兰的这一批口罩,既然能够在荷兰以医用口罩的名义报关进口。可以想象,中国供应商一定是向荷兰海关提供了CE-MDD/CE-MDR证书,否则,是不能能清关入境的。

至于为什么后期查出不符合医用口罩标准,则有多种可能。

比如进口商故意欺诈荷兰海关、出口商证书造假,或者证书转借,也有可能是中国的工厂虽然曾经通过了认证,但该批次的产品却没有按照相应的标准去生产。

但是,不管怎么说,CE这个认证体系是欧盟创建的,就应当由欧盟来自行制定相应的补充标准,通关流程、监管措施等。

如果因为欧盟的流程设计有缺陷、通关流程不完善,监管措施有漏洞等原因,让不符合标准的口罩流入了市场,那么荷兰海关,荷兰政府,欧盟委员会等机构要坐在一起反思一下,今后怎样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而不是只一味指责供货方。

03欧盟实行“厂家贸易代表制”合理吗?

欧盟对口罩的进口实行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可以称为“厂家唯一代表制”。

简单来讲就是,当某一个非欧盟国家的口罩工厂想要向欧盟出口口罩时,必须要在欧盟境内设立一个“贸易代表”实体,这个“贸易代表”是该厂家销往欧盟各国的所有批次的口罩产品的第一责任人。

不管哪一个批次的口罩在哪一个国家出了什么问题,都由这个贸易代表负责。

如果厂家没有能力在欧盟设立一个实体的,也可以是该厂家在欧盟的某一个大客户来担任这个贸易代表。对欧盟政府的这一举措,我们也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评价:

A. 欧盟政府有权这么做

欧盟当然有权对欧盟市场制定规范,设立标准,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怎么设置,以及设置得是否合理,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B. “厂家贸易代表制”本质上是一种懒政

对于进口商品的质量管控,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抽查、检验、检疫。想要搞清楚某一个批次100万个口罩的质量到底如何?只需要随机抽检100个,然后根据这100个的检测报告,按照数学概率就可以推算出来。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欧盟居然还在用2000多年前就被中国摒弃了的“保甲”、“连坐”思维去解决进口商品质量控制的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懒政的表现。

其出发点根本不是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而是想着怎么在事后揪住一个“责任人”。

C. 欧盟的这种做法弊大于利

当前国际市场上总体形势是口罩供不应求,而中国拥有全球50%的口罩产能。中国制造的口罩并不是只有欧盟这一个买家,除了欧盟,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很缺口罩,也需要向中国采购。

“厂家贸易代表制”表面上看是把责任人落实了,实质上却大幅增加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极大的考验双方的信任程度。

毕竟,很少有中国工厂在欧盟只独家授权一个客户,而也很少有一个欧洲公司能够都兜底吃掉一个中国工厂的全部货物。在当前的形势下,这种做法只会阻碍其他国家制造的口罩进入欧盟市场,对欧盟各个国家和它的全体国民而言,弊远远大于利。

04中国有借着疫情搞口罩霸权吗?

上周,中国商务部又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对口罩的出口,实行“双方签署声明制”。

即,在中国的出口环节,要求中国卖家和国外买家共同签署一份声明,认可该批次口罩的质量,并承诺不把该批次口罩在进口国用于医疗用途。

有些西方国家抨击中国,借着疫情搞“口罩霸权”,是这样的吗?

首先,在口罩问题上,中国对得起国际社会。

自一月底疫情在中国爆发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对口罩、消毒水、防护服等产品实行限制出口或禁止出口的政策。

中国即使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刻,也只是放开了一些进口标准,而从来没有对口罩的出口进行限制或实行配额。

后来中国的疫情逐渐平息,在社会生产逐步回复后,国内生产商在加大马全力生产,供给全球抗疫所需。

其次, 中国政府没有搞口罩霸权。

在疫情之初,中国政府的确依法征用了部分国内的口罩工厂和物资。但是,国内疫情平息后,并没有对口罩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加以干预。

国内的口罩生产和进出口,基本上还是按照市场经济制度和规律运行的,没有限制出口、也没有出口配额。

简单来说,中国政府在口罩问题上,一没封锁、二没限制、三没出口配额、四没附加政治条件、五没用于胁迫手段。

这五点一点都不沾边,何来“霸权”这一说,霸了什么了?又霸到什么了?

再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懂感恩的国家。

对于一些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中国政府有主动援助,而且并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对于曾经在中国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支援了中国的国家,中国政府给予了十倍百倍的回报。

相比某个灯塔国连盟友的物资都不放过,以及盟友之间的互抢,差别实在是太大。

05口罩问题上,西方国家存在双重标准吗?

不仅存在,而且很严重,甚至“双标”都还不够,还玩起了“多标”。

西方国家常年普遍批判我国专制、市场开放程度不够。西方国家甚至一度联合起来,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当疫情来临的时候,中国政府把口罩的出口完全交给了自由市场,尽可能的减少监管。

西方国家通过自由市场上买到了假冒伪劣、质次价高的产品,又开始把这一切怪到中国的头上,开始给“中国制造”抹黑、泼脏水。全然不顾这是他们国家的海关自己批准进口的。

等到中国政府开始以行政手段介入,在口罩的出口环节也开始实行法检、监管之后,这些西方国家又开始批判中国“口罩霸权”,指责中国搞“口罩外交”。对中国新推出的“双方签署声明制”大加批判。

这前前后后的嘴脸和逻辑,说“双标”那是在替他们开脱,到底有“几标”估计他们自己都数不过来了吧!

合着中国政府不管做什么,怎么做,在他们眼里都是罪过。

06如果化解所谓“藏得极深的恨”?

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用化解”。

“恨”只是一种感情,而人类的感情是多变的。

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疫情的过去,他们或许会意识到他们根本就不应该去恨中国或者恨中国人,他最多只能恨部分中国不良商家。

但是,哪个国家又没有不良商家呢?

是德国没有收钱不发货的骗子?还是英国没有质次价高的产品?

难道就因为德国和英国有一两个无良商家,我们就要去全盘否定这两个国家,或恨两个国家的人吗?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制造的很多优势是难以替代的。现阶段的恨,疫情过后会不会变成“真香”,恐怕也说不准。

谁都有恨的资格,也都需要对恨坦然面对。

今天这些西方人拿着钱买不到口罩的时候,有反思当年他们搞“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行径吗?

一个瓦森纳协定,让中国对着多少科技和技术望而不得!

当荷兰对我们的口罩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对光刻机出口中国也实行同样的标准?

就算将来要化解这个恨,也必须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否则,如果只有西方人“有权”恨,却完全不在乎中国人的感情。那么我们又何必在意这个人的感情呢?

他恨不恨,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说实在话,这一个多月来防疫物资出口政策的频繁变化和调整,的确让买卖双方都感到难以适应。

但马克思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也被上层建筑所影响。

今天,中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关系,是建立在自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经贸关系的基础上的。同时,这个关系也始终被国际政治格局所影响。

(来源:外贸SOHO圈 )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
评论
最新 热门 资讯 资料 专题 服务 果园 标签

收藏

--

--

分享
外贸SOHO圈
分享不易,关注获取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