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件美国专利因伪造签名被一锅端,其中最受关注的Diamond Art Club(DAC)与USPTO的对决有了新动作!USPTO于7月9日提交答辩备忘录,硬刚DAC的"无辜论",这场看似简单的程序争议,实则是对整个专利系统规则底线的终极考验——不知情真的能成为免责金牌吗?
案情回顾:签名造假引爆专利危机
DAC的"钻石艺术项目"专利申请(通过彩色编码画布粘贴树脂水钻的工艺)本是创意产业的专利保护样本,却因代理机构Wayne & King(W&K)的操作陷入绝境:
W&K 擅自盗用注册专利代理人Jie Yang的电子签名,提交了包括 DAC专利申请在内的多份文件;
USPTO发现后直接终止申请、禁止恢复,并删除所有涉假文件;
DAC喊冤称对伪造行为毫不知情,2025年2月起诉反击,而USPTO的答辩态度强硬——"规则面前,不知情不是免责牌"。
USPTO 的四大硬核论证:从规则到责任的闭环逻辑
1. 诚信是专利系统的生命线
USPTO强调,37 C.F.R. § 1.56等法规明确要求所有参与者恪守诚信,注册从业者必须亲自签署文件。W&K伪造签名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体权利的侵犯,更是对整个专利审查系统公信力的破坏——这也是USPTO出手惩戒的底层逻辑。
2. 委托人必须为代理人行为买单
根据代理法原则,DAC作为权利人,需对W&K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负责。即便DAC声称不知情,也不能免除责任——否则可能催生"故意放任代理人违规"的行业乱象。
3. 制裁权有明确法律撑腰
依据 35 U.S.C. §§ 3 等法规,USPTO被国会赋予广泛监管权,包括终止违规申请。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审查标准严格,USPTO的制裁既合法又在权限范围内。
4. 重罚是为了守住行业底线
W&K的欺诈是大规模、故意为之,若不严厉惩戒,可能引发"伪造签名成风"的连锁反应。对违规的纵容,本质是对合规申请人的不公,最终会摧毁专利审查的严肃性。
焦点博弈:无辜者vs规则守护者
DAC认为自己是"躺枪"的无辜者,USPTO"一刀切"终止申请属于惩罚无辜;但专利局的逻辑更现实:专利系统无法逐个验证委托人是否 "真不知情",若开了"不知情免责"的口子,规则将形同虚设。
案件影响:不止于一场诉讼的行业警示
这场纠纷已超越个案意义,成为专利代理合规的典型参照:
• 对申请人:选择代理机构时需强化 "合规尽调",避免因第三方过错承担连带责任;
• 对代理行业:电子签名管理、操作留痕等合规细节将成监管重点;
• 对专利制度:USPTO 的强硬态度预示着,未来对 "程序违规" 的惩戒可能持续升级。
本案最终判决尚未出炉,法院会认可"不知情免责"吗?法院将如何平衡"规则刚性"与"个案正义"?我们将持续追踪答案。
(来源:跨境知产说)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