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卖家之家
作者:Jim
目前,亚马逊的税务报送的通知已发布一周。小编注意到,最近“更换香港主体就能规避税务责任” 的说法在跨境圈内大量传播 。
殊不知这条看似能钻空子的“避税捷径”,实则可能将卖家推向账号受损、合规失效的雷区。【合规之路怎么走,旺季来临如何避坑?2月28日-3月1日,2026雨果跨境全球平台资源大会将在深圳盛大开启,聚拢全球平台资源对接!点此报名】
01 换主体或成最大雷区?
事实上,针对更换主体的行为,亚马逊平台方面早已启动介入管控。
近日朋友圈里已接连曝出多起惨痛案例:有卖家刚完成中国香港的主体更换,账号就被直接触发锁区限制,商品无法正常展示销售。
更有甚者,主体变更流程刚结束,账号便收到封号通知,多年积累的店铺资源瞬间清零。
一位卖家说:“刚注册香港公司换主体就被封了,几万库存还在仓里” 。
有卖家认为:“亚马逊的风控系统对异常操作有着极强的敏感度,如果突然出现大量卖家都进行类似的主体变更操作时,必然会被系统重点监测。”
事实上,类似的“避税捷径”早已被税务监管部门盯上。
有消息指出,近期一批推广 “更换香港主体” 业务的服务商,已被相关监管部门依法约谈。这些服务商不仅接到了谈话通知,被要求就相关业务情况作出说明,还被明确要求全面下架所有与 “换香港主体” 相关的业务推广广告。
网传某服务商发布的通知
《中国财经报》近日刊发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工作进展顺利 超4100家境内外平台已进行首次报送》指出,截至10月15日,已有6654家境内外平台报送了平台自身的基本信息,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涉税信息的平台数量已达4100多家,超过应报送平台总数的六成。
境外互联网平台为中国境内经营者提供营利性服务的,也需要按规定向税务机关报送有关涉税信息,境内经营者通过境外注册等方式转换主体身份以规避涉税义务,同样会受到相应处理。此外,税务部门提醒,依法治税是税务部门的法定职责,如实申报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任何分拆收入、转化收入性质、转换主体身份等违法行为都将受到追究。
更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中小卖家看到其他卖家有“成功案例”便盲目跟风,却忽略了每家跨境公司的基本情况都不一样。
部分头部大卖在更换香港主体前,早已准备好完整的香港本地审计报告、足额缴纳税款的完税证明等全套合规文件,每一步操作都符合平台规则与当地税务要求;而中小卖家往往缺乏专业的合规规划,在跟风换主体时会出现无法提供齐全的证明材料。一旦触发亚马逊的审核机制,几乎没有补救空间,最终只能面临账号 “凉凉” 的结局。
所以,税务合规已经是大势所趋,摒弃 “避税捷径” 思维。无论是大卖家还是中小卖家,都需主动适应税务政策变化。
02 卖家逃税被判刑
在国际跨境税务监管体系中,美国对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向来强劲,近期一起服装类跨境卖家的违规案件,便清晰展现了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
这家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服装贸易进口商,在当地颇具知名度,收入可观。
美国司法部公告截图
但为少交点儿税,他们动了歪念,在货物进口申报时故意低报价值 —— 将实际售价超100美元的产品,仅以20美元的金额申报,以此逃避高额关税。
这种违规操作持续了3年,累计逃避的美国关税金额已超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5600万元。
不过,其违法行为终究没能逃过美国海关与税局的联合监管,经过核查,该公司被认定涉嫌虚假分类货物入境、通过虚假陈述申报货物,以及向海关传递虚假欺诈性文件等多项罪名。
最终,法院对该公司作出严厉判决:除对公司处以1150万美元罚款、责令支付1500多万美元赔偿金外,公司老板及两名高管还被判处84个月监禁。
原本想通过逃税牟取暴利,最终却落得锒铛入狱、付出巨额赔偿的下场。
不难看出,无论在哪个市场,税务合规都是跨境经营的 “生命线”。以各种手段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最终只会面临法律的制裁与沉重的损失。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雨果网的朋友们)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雨果跨境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