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品牌怎么玩最“潮”?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今年,各路海外消费品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万圣节OOTD」,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变装秀”。

图片来源:AD AGE
为“社交信息流”而生的创意
在今天的媒介环境中,如果一个营销活动不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波澜,那它几乎等同于不存在。许多品牌的万圣节服装,从构思之初就将“病毒式传播”的基因刻入其中。
美国休闲餐饮连锁餐厅Chili's在今年万圣节推出了双人“马苏里拉奶酪棒”服装。这款服装设计为双人穿着,每人扮演半根奶酪棒,中间用代表马苏里拉奶酪的布料相连。

图片来源:Chili's
此前,餐厅推出的马苏里拉奶酪棒就曾在TikTok上引发热潮,许多顾客展示其惊人的拉丝效果。这一服装的推出,将“病毒式瞬间”,转化为一场可持续、可互动的品牌行为艺术,天生具备在Instagram和TikTok上走红的潜力。
椰子水品牌Vita Coco则将目光投向了精准的社群营销,为小众但极具影响力的Labubu玩偶设计“娃衣”。品牌为忠诚度会员限量发售的神秘礼盒——内含饮料、钥匙扣及一套Labubu服装,会员可以在镶满水钻的橙子奶油冰棒服和草莓服中二选一,这些服装的灵感来源于品牌以椰奶为基底的Treats系列口味:橙子奶油味和草莓奶油味。

图片来源:Vita Coco
礼盒发售不到一分钟便宣告售罄,成功吸引了超过 9,000 名新会员注册。这样的策略不仅制造了稀缺性,更是在核心粉丝圈层引爆了话题。
而糖果品牌Airheads的思路则更为激进。他们不止制作服装,更进一步为那些想继续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成年人打造了一款仿真机器人小孩——“诱饵男孩”(Decoy Boy)”。

图片来源:Airheads
这是一个装在小拖车里的机器人,伪装成一个穿着万圣节服装的孩子,成年人可以拉着它挨家挨户地讨糖,即使自己没有孩子也能满载而归。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颇具热度的公关事件,更有助于帮助品牌创造社交话题的引爆点。
将品牌符号穿在身上
对于拥有标志性视觉资产的品牌来说,万圣节提供了一个将其符号化的绝佳机会。
龙舌兰酒品牌Pantalones Tequila和辣味蜂蜜品牌Mike’s Hot Honey都将自己极具辨识度的瓶身直接变成了服装,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能瞬间唤起认知。

图片来源:Pantalones Tequila

图片来源:Mike’s Hot Honey
服装零售商Lands’ End则将自己经典的帆布托特包变成了一件可穿戴的“艺术品”。这种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消费者对产品外形的熟悉感,将品牌的核心视觉符号,变成了一个有趣的、可移动的广告。

图片来源:Lands’ End
而对于男士个护品牌Dr. Squatch和厨房清洁创新品牌Scrub Daddy来说,他们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品牌形象,推出官方服装则是顺理成章的一步。在今年,他们都与服装零售商Spirit Halloween合作,前者将其深入人心的“Squatch博士”形象变为官方套装;后者则将标志性的笑脸海绵拟人化,推出了Scrub Daddy和Scrub Mommy两款服装。

图片来源:Dr. Squatch

图片来源:Scrub Daddy
此举的核心,是将粉丝对品牌IP的情感依恋,转化为一种可供展示和社交的身份认同。通过“换装扮演”,消费者从被动的观众,转变为品牌故事的积极传播者。
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仪式
最高阶的营销,是让品牌无缝融入消费者的生活。
烘焙品牌Pillsbury就在尝试诠释这一点。他们没有选择自己家喻户晓的“面团宝宝”作为创意元素,而是洞察到美国家庭在万圣节制作“新月木乃伊热狗”的传统。于是,一款专为常被戏称为“热狗”的腊肠犬设计的同款服装应运而生。

图片来源:Pillsbury
这一举动,巧妙地将品牌与一个充满温情和乐趣的家庭仪式联系在了一起。它不再是单纯地推销产品,而是在强化一种共同的、美好的记忆,将品牌从厨房的货架,成功植入了消费者的情感深处。
可以想象,无数主人会乐此不疲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行走的热狗”宝宝,为品牌带来海量的免费曝光和用户原创内容(UGC)。此外,品牌还与外卖平台DoorDash合作,方便消费者一键购买制作“木乃伊热狗”所需的食材,将营销活动直接转化为销售成果。

图片来源:DoorDash
这些品牌为何热衷于推出万圣节服装?
众多消费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万圣节服装这一领域将产品、吉祥物甚至用户习惯,变成了一件件可穿戴的“行走的广告牌”和“社交货币”,这背后的动机也显而易见:
万圣节服装为品牌提供了一个超越传统广告的互动平台,让消费者能够以一种有趣、自愿的方式“扮演”和“宣传”品牌。
同时,富有创意的品牌服装极易在Instagram、TikTok等社交平台引发病毒式传播,加之通过服装将品牌符号实体化,无疑极大地强化了消费者的视觉记忆。
更重要的是,万圣节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节日,推出服装是品牌与Z世代和千禧一代建立文化联系的有效途径。
给全球化品牌的启示
这场万圣节的“品牌变装舞会”,为所有品牌,尤其是寻求全球化的中国品牌,提供了几点关键启示:
•文化参与胜于盲目的广告投放
成功的全球化品牌需要深度融入当地文化。与其花费巨额广告费进行信息灌输,不如思考如何找到品牌与当地重要文化节点的有机结合点,成为消费者生活故事的一部分。
•识别并激活品牌的“社交资产”
每个品牌都应审视,什么元素最能代表自己且具备社交潜力:是一个吉祥物,一款产品外形,还是一个用户间的流行梗?找到它,并把它变成一个用户可以拿来互动、展示和分享的“社交道具”。
•为分享而设计,而非只为销售而设计
病毒式传播无法被精确计划,但可以被精心设计。在创意阶段,首要问题应该是:“这个东西足够有趣、独特,以至于人们愿意主动分享它吗?” 当创意能够激发用户的表达欲时,其带来的长期品牌价值将远超短期销量。
•构建从关注到忠诚的闭环
制造话题只是开始。无论是将流量引导至品牌店铺、官网,还是将其作为吸引新会员的独特福利,品牌必须设计清晰的路径,将节日带来的短暂热度,沉淀为可持续的用户关系和品牌资产。
归根结底,当消费者愿意将一个清洁海绵或辣味蜂蜜的品牌衣服“穿”在身上时,也就代表这个品牌已经赢得了超越产品功能本身的情感认同,更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 Bakers出海观察员)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