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荔枝,能有多贵?在迪拜,一斤白糖罂荔枝,卖到了60块人民币,还被富豪一箱箱抢空。这不是短暂的猎奇,而是正在形成的新趋势——中国水果,正在改变全球吃货的果盘结构。
最近热播的《长安的荔枝》,讲的是大唐宫廷如何不惜代价从岭南运荔枝进京。但历史的浪漫,早已被现实的速度超越。现在,别说长安,连沙漠腹地的阿联酋、美国西海岸的高端超市、智利的餐桌,越来越多地方都在吃着来自中国的鲜荔枝。
中国水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敲开全球高端市场的大门。但这不是一场轻松的胜利,而是一次痛苦又充满韧性的产业升级之路。
01
中国荔枝正在变“奢侈品”
在迪拜,有位中东富豪带着保镖走进华人超市,一口气提走5箱中国荔枝。他不是来猎奇的,而是来“抢鲜”的。这几年,荔枝正成为中东富人果盘里的常客。一斤最高能卖到60元人民币,仍旧供不应求。
图片来源:新华社
和过去廉价、常见的印象不同,中国荔枝正在转变为全球中高端市场的新宠。在TikTok上,#ChineseLychee 的话题播放量突破15亿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中东街头,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对这种外表红艳、果肉晶莹的小果子着了迷。尤其在穆斯林的斋月期间,中国荔枝因其甜度高、水分足,正取代椰枣成为开斋首选。
图片来源:Tik Tok
这不是偶然。一方面,茂名、海南等主产区出产的白糖罂、妃子笑等品种,甜度高、果核小、外观喜庆,天然适合高端市场口味。另一方面,中国荔枝的“出海”,也赶上了海外消费者对“亚洲风味”的兴趣高涨——酸甜、独特、多汁,兼具异域感与品质感。
而背后的推手,不再只是外贸商贩,而是一整套越来越成熟的出口产业链。近年来,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快速建立冷链仓、保鲜基地和出口分选标准,为鲜果出口打下基础。过去“从树上摘下只能撑两天”的荔枝,如今能在采摘后24小时内飞抵中东、欧洲市场,依旧新鲜如初。
在迪拜、阿布扎比、利雅得等地的精品超市,一颗颗贴着“MADE IN CHINA”的荔枝摆上高端水果专柜,甚至有商家配上干冰、红绸盒,卖出了“节日礼品果”的既视感。
荔枝的全球走红,也在悄悄改变“外国人只爱吃车厘子、牛油果”的旧印象。中国荔枝开始“甜”进了世界的果盘,也为整个中国果业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02
从地头货到品牌果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水果虽然产量全球第一,但出口却始终缺乏话语权。大量水果以原料形式被出口,低价打包、无差别竞争,不仅卖不上价,更谈不上品牌认知。
就拿苹果来说,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苹果生产国,出口量也高,但均价远低于新西兰或智利。同样一吨水果,人家的利润可能是中国的三四倍。核心差距,不在种植面积,而在品牌力和标准化。
荔枝的崛起,是一个分水岭。以广东茂名为例,这里拥有全球最大的连片荔枝种植区,年产超140万吨。过去卖不完、卖不上价,是因为保鲜技术跟不上。而如今,从果园源头分级,到采摘后的“冰水预冷+VC洗果液+减氧锁鲜包装”,再到“冻眠冷链仓”统一发货,整个产业链实现了标准化、科技化的升级。
更重要的是,中国开始用打造工业品的方式运营水果:专线空运、出口渠道直连本地商超、电商直播打入本地社交媒体,“品牌荔枝”正在接管传统“散户出口”的路径。
今天你在阿联酋买到的“白糖罂荔枝”,不再是单一农户随机出货的产品,而是来自拥有冷链基地和出口资质的企业,拥有统一包装、可追溯源头、稳定品质。这就像从“批发市场无名包”进入了“精品水果的品牌专柜”。
图片来源:新华社
但更长期的挑战是,荔枝只是开始。真正的比拼,在于谁能从源头掌握育种权,谁能将水果打造为真正的国家IP。像“阳光玫瑰”葡萄、“不知火”橘子这样的网红水果,大多来自日本、美国等国,中国企业不仅要引种,还要交专利费。
相比之下,荔枝是中国的“本土特产”,具备文化溢价空间和品种资源积累,是最有可能打造“国家水果品牌”的代表之一。也正因如此,它的出海路径值得被复制到猕猴桃、蓝莓、柑橘等其他品类上。
当中国果农开始讲究用户画像、冷链算法和产品故事,当一颗荔枝也要学会“包装”自己,世界终将为这股力量让出一席之地。
这不仅是荔枝的胜利,而是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品牌的起点。出海的道路将越来越宽广!
(来源:品牌出海生意经)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