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餐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从政策支持到消费环境优化,从品牌建设到供应链保障,中餐企业正在借助多方力量,谋求更好的国际化发展。
2024年3月28日,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中国商务部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份政策文件中提到,“要扩大中餐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餐饮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项政策意味着,中国的餐饮企业,特别是中餐企业,将加快自身的国际化布局和出海步伐。
在国内,餐饮市场的竞争程度不可谓不激烈。
疫情过后的2023年,国内新增餐饮企业注册量达319万家,同比增长24.3%。
餐饮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中小型餐饮企业层出不穷,即使是是大品牌不得不参与价格战,导致国内餐饮行业成本高企,利润空间狭窄。
而海外中餐市场发展相对分散,仍有较大开发潜力,海外中餐厅数量仅有60万家,出海大有可为。
第一,海外华人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中餐饮业提供了稳定的消费群体。
从80年代初的2200万,增长到如今的6000万,海外华人的新增人数近一半来自中国新移民,海外中餐的消费基础也随之不断扩张。
可预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预计海外华人人口将继续增加,为中餐消费群体提供强大支撑。
第二,中国饮食文化和整体文化日益流行,为中餐消费注入新活力。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而中餐作为其主要载体,受到越来越多本土消费者的青睐,不再仅限于服务海外华人群体。
因此,许多中餐品牌正积极采取差异化战略,在海外进行属地化布局和发展。
与过去以服务中国人为主的模式不同,品牌开始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审美特点,打造更贴合当地市场的全新中餐形象;
同时,中餐也从过去满足华人的思乡需求,逐渐开始重视国外年轻本地消费者的味蕾。
第三,知名中餐品牌的信誉背书,也有助于提升其在海外市场的认知度和消费转化率。
强大的品牌建设和传播力,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客单价和品牌价值。通过与当地市场的深入交流合作,品牌的美誉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餐饮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建设方面。
对于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餐饮企业来说,建立起稳健、灵活的全球供应链采购系统是关键。
供应链建设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整体供应链布局的一致性、对应的运营模式、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等。
同时还需全面考虑税务相关问题,如保税区分布、通关便利性、关税率、转让定价、外汇管制等。
此外,稳健的食材供应链,同样是餐饮企业海外经营的核心。
以餐饮行业而言,原材料进货成本高达41.8%,因此供应链建设和优化是出海企业的重点关注领域。
一些在国内知名的餐饮大品牌,都在积极开展本地化战略。
像是海底捞在新加坡设立中央厨房,负责食材制造和加工;蜜雪冰城则是在菲律宾设立运营公司,并当地投资建设加工生产基地,试图解决原料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
总的来说,供应链建设是餐饮企业成功「出海」的关键所在,需要企业从多个维度进行周密规划和谨慎实施,以确保海外业务的顺利落地运营。
(来源:艾凡咨询公众号)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