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背后的涨价真相:中国商品“被动提价”
根据数据分析机构DataWeave的监测,2025年上半年,亚马逊美国站标注“中国制造”的1407种商品中,价格中位数上涨2.6%,是同期美国核心通胀率(1%)的两倍有余。这一趋势在5月后加速,6月单月涨幅达到1.8%,部分品类甚至出现“报复性上涨”:
家具类:中位数涨幅3.5%,部分沙发、床架价格上调超10%;
电子产品:打印机、碎纸机等品类涨幅达3.1%,个别型号提价超50%;
厨房用品:Hamilton Beach电水壶价格从49.99美元飙升至73.21美元,GreenPan平底锅价格翻倍至31.99美元。
涨价并非单一卖家行为,而是行业性“应激反应”。第三方卖家(占亚马逊总销量62%)成为主要推手——其低毛利、高周转的运营模式,使其在关税成本攀升时难以内部消化,只能将压力转嫁至终端售价。
关税“达摩克利斯之剑”:从暂停到重启的博弈
2025年关税战的戏剧性转折,直接点燃了涨价导火索:
5月短暂喘息:中美在日内瓦会谈中达成“部分商品24%关税暂停”协议,但未触及根本矛盾;
6月单边加码:美国接连对铝制品加征50%关税、对钢铁产品实施额外限制,原材料成本飙升;
微茂是以IT为基础、数据驱动的跨境供应链分销平台,平台于2013年上线,拥有成熟的中美俄产品供应链货盘体系;为跨境平台卖家提供数千万件优质海外仓现货商品,一键刊登,一件代发;同时提供从选品,上架,订单管理,发货到售后全链条解决方案,帮助亚马逊/eBay/沃尔玛/OZON等跨境平台卖家轻松做跨境;
7月政策悬念:对等关税暂缓期即将结束,若重启,中国商品出口成本或再增10%-25%。
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跨境电商陷入“定价困境”:若提前涨价,可能流失消费者;若维持原价,则面临利润被关税吞噬的风险。
跨境电商生态链:被裹挟的中小卖家
涨价潮暴露了跨境电商行业的深层脆弱性:
成本传导机制失效:从中国工厂到美国仓库的供应链中,关税、运费、仓储成本层层叠加,卖家缺乏议价空间;
平台规则掣肘:亚马逊的“价格竞争力算法”迫使卖家保持低价,但关税成本上涨打破原有平衡;
消费者感知错位:美国通胀背景下,中国商品涨价更易引发“价格歧视”质疑,实则是对贸易摩擦的被动买单。
以家具品类为例,中国制造商需承担铝材关税成本,而美国本土供应商因豁免政策反而获得价格优势,形成“逆向竞争”。
未来展望:关税重启后的行业变局
若7月对等关税重启,跨境电商或将面临三重冲击:
价格体系重构:更多品类可能跟进涨价,中国商品的“性价比标签”将被弱化;
供应链转移加速:东南亚、墨西哥等替代产地或迎来订单转移潮;
平台政策调整:亚马逊可能推出关税补贴或物流优化方案,以维系卖家生态。
但短期阵痛难以避免。对于依赖中国供应链的跨境电商而言,关税战已从宏观政策演变为微观生存战——每一次政策摇摆,都可能成为压垮中小卖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关税成为悬在跨境电商头上的“定时炸弹”,价格波动不过是行业震荡的冰山一角。在这场没有赢家的贸易博弈中,如何平衡政策风险与商业逻辑,将成为中国卖家和全球电商平台必须直面的终极命题。
(来源:汽配跨境扫地僧)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