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全国多地电商卖家的手机被一条短信惊醒——三季度增值税销售收入与平台报送数据存在差异。这不再是传闻,而是金税四期「以数治税」在电商领域的正式落地。
01 风暴眼:全国多地卖家收到核查通知
正是下面这条看似礼貌的短信,在电商圈掀起了巨浪。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河南、安徽……多地卖家同时收到了类似通知。
关键变化在于:税务监管模式已经从「商家自报」变成了「平台先报、税局比对」。
截至10月15日,6654家平台已完成信息报送,亚马逊、Temu、SHEIN等跨境平台全部在列。
虽然首批核查集中在国内电商平台,但跨境卖家绝非高枕无忧。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跨境平台的税务数据报送同样已完成,核查只是时间问题。
02 你完成纠正自查了吗?
10月27日是三季度增值税更正申报的最后截止日。在今天前完成更正,可避免每日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卖家现在必须立即核对三个关键数据:
平台销售额:买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唯一正确的应税基数)
平台净收入:扣除佣金、广告费后的金额
账户回款额:平台最终打到账户的金额(最危险的申报误区)
绝大多数被预警的卖家,都是错把「回款额」当成了「销售额」申报。
税务局的比对系统现在升级到了三维模式——「企业申报 vs 海关数据 vs 平台数据」,任何差异都无处遁形。
03 两条路径:国内主体与离岸模式的不同活法
面对核查,卖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规路径:
路径A:国内主体运营(确认申报)
如果店铺明确由国内公司运营,且核实后确实存在漏报、少报,唯一的选择就是:在10月27日前完成更正申报,补缴税款与滞纳金。
路径B:离岸模式运营(合理解释)
如果是「香港公司收款、国内公司出口」等离岸模式,平台数据与申报主体的差异是必然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全套材料(转让协议、ODI备案、完整账目)来证明商业合理性。
税务局并非不接受新型商业模式,但要求业务路径真实、合规。只要能提供完整证据链,离岸模式同样可以解释通。
已有卖家为侥幸心理付出代价:深圳某公司补税罚款超9500万,某箱包工厂被追缴1300万。天键股份、双枪科技等上市公司已开始自查补税。
「无税不申报」的时代彻底结束,「数据先行、监管无感」成为新常态。对于所有跨境电商卖家而言,建立规范的财务体系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答题。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Sheng老师跨境财税)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收录于以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