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耳机出海,肯定会提到韶音,没错它完全可以作为跨境电商卖家学习的案例,但是今天我要解析的是另外一个国产品牌,五年干到全球Top2,他的打法也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虽说全球耳机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从苹果AirPods到索尼、森海塞尔,巨头盘踞多年,新玩家要想挤进这场游戏,几乎没有任何“轻松”可言。
但深圳品牌EarFun做到了——创立仅五年,就跻身欧洲细分类目第二,在竞争最激烈的德国市场站稳脚跟。
它的成功,不是侥幸,而是一次精准到位的战略布局。
01
在巨头的阴影下
EarFun找到了“结构性机会”
EarFun诞生于2018年,创始人White本是一位工程师兼音乐发烧友。在品牌创立时,全球TWS(真无线耳机)市场已进入高度成熟期:高端市场被苹果等巨头垄断,低端市场被白牌产品“价格内卷”至极。
EarFun的判断是——中端市场尚未被充分满足。这部分消费者愿意为好音质与稳定性能买单,却不愿为品牌溢价付出高价。
于是,EarFun确立了“性能与价格平衡”的核心战略:
在不牺牲音质和续航体验的前提下,将定价控制在主流消费者的舒适区间。
这不是一句口号。EarFun将公司三分之一的人力投入研发,专注声学调校与降噪算法优化;同时在品牌创立初期,就完成了欧洲市场的CE、ROHS、WEEE等认证,让产品具备即刻出海的资质。
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极具穿透力。短短几年,EarFun的产品便覆盖欧洲主要市场,在亚马逊多个站点拿下销量第一,并在德国稳居细分类目Top2。
更重要的是,EarFun成功建立了“好听、可靠、不贵”的品牌心智。其产品多次获得英国音响杂志《What Hi-Fi?》五星推荐,TechRadar更将其最新款EarFun Air Pro 4+列入“IFA 2025最值得关注的15款新品”名单。
02
出海耳机的关键
不是价格,而是“品牌坐标”
在过去几年,不少国产耳机品牌盲目出海,认为“低价”就是竞争力,结果陷入恶性循环。
EarFun的做法说明:在高竞争度行业里,价格从来不是护城河,清晰定位才是。
国产品牌QCY的出海路径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它没有硬闯欧美成熟市场,而是选择了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地区,以年轻群体为核心目标人群。针对这些市场“手游文化盛行”的特点,QCY推出主打“低延迟游戏模式”的产品,以功能差异化切入。
这一打法效果显著。根据Canalys数据,QCY在拉美市场份额已跻身前五,在巴西稳居第三,仅次于苹果与三星。
无论是EarFun还是QCY,它们的成功逻辑都是一致的——通过差异化产品,建立在地化的品牌坐标。
03
小众赛道的大想象力
技术差异化的胜负手
如果说EarFun代表“中端突破”,QCY代表“区域突围”,那么Timekettle(时空壶)则代表了“功能差异化”的第三种成功路径。
Timekettle从成立起就没有加入TWS耳机的价格战,而是聚焦在“AI翻译耳机”这一细分品类上。凭借自主研发的语音识别与实时翻译算法,它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技术壁垒。
2024年,其W4 Pro系列上市后全年营收突破2亿元,海外销售占比高达70%,北美市场份额更超过40%。在“AI+音频”的细分领域,Timekettle几乎定义了一个全新的赛道。
这也提醒后来者:在红海市场中,差异化并非小众,而是一种高壁垒战略。
EarFun、QCY、Timekettle的成功路径各不相同,却指向同一个答案——在卷无可卷的市场里,想要活下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判断。
EarFun证明了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
QCY证明了本地化比价格更有力;
Timekettle证明了技术创新可以重构赛道。
红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当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具备清晰定位、产品定力与全球化思维,耳机市场的下一个奇迹,也许仍会来自深圳。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品牌出海生意经)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