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藏,可在 我的资料库 中查看
关注作者
您可能还需要
独立站
AI_跨境出海峰会
立即报名
加入社群
独立站近期活动
选品
电动两轮三轮车,电摩、骑行配件
立即报名
活动咨询
近期产业带活动
查看更多>>

Moss:第二波税务催缴短信来袭,卖家和姐姐闹崩了!

我有一个快速解套的方法!

这两天,又一波税务催缴短信来袭,言辞比上一波更严厉,给人的紧迫感和压迫感也更强。

Moss:第二波税务催缴短信来袭,卖家和姐姐闹崩了!

图片来源:网友供图

说实话,这一个月以来,我们卖家都被搞麻木了,针对又一次统一推送的短信,大家反而更淡定了,反正也就这样了,再差又能差到哪里去呢!但是这一波短信推送,让法人群体们呈现了一个彻底失控的趋势。

在进入正题前,我先做一个直播预告。此次税务话题在跨境电商全行业引发了“地震级”关注,且持续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我这边的个人微信、手机、后台私信被不断地刷屏,所以我决定在下周开启一场直播,采取在线连麦的方式,跟各位老铁好好聊聊此次报税的应对之策,我这边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感兴趣的老铁可以扫码报名,预约直播连麦,届时我的助理会提前告知大家直播时间和收看方式,优先选取预约的老铁进行连麦。

(全文4100字,建议先收藏)

1

众所周知,亚马逊卖家们的一大堆店铺,这些法人来源要么是亲戚朋友,要么是公司员工,要么就是花钱找服务商买的代持法人。

这群法人一般来说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个就是穷,至少是不富裕,试想一下,就算你亲兄弟,你愿意当你亲哥公司的法人吗?大概率是不愿意的吧,除非你家境困难,外加你亲哥事业成功,也愿意给你一些报酬;第二个就是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稍微读过书都知道,给别人当法人,有太多太多的隐藏风险,可能赚了千把块,要承担几百倍的责任。

当然不排除你父母这种,自愿给你当法人的,毕竟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可以为你付出一切的人。

第一波短信的时候,法人还算安静,我们卖家想办法安抚,还能安抚得过去,而且有一些法人可能压根没注意到短信,但是这次第二波催缴短信来袭,法人彻底炸锅了,甚至出现妹妹做亚马逊,让亲姐姐当法人,第一波短信亲姐姐被安抚住了,第二波来的时候,亲姐姐直接炸毛了,大闹一场,还扬言要报警,这下子亲姐妹都做不下去了。

其实就目前情况来看,法人和卖家之间最大的矛盾是:

卖家觉得现阶段政策不明朗,特别是一些不讲道理的地方税务局,按照销售额的13%和25%,强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而且不承认任何归集或者抵扣,关于这些不太合理的做法和行为,详细内容大家可以参考我上一篇文章>>Moss:税务围城下,亚马逊卖家向死而生!

所以卖家就想先等等,等到政策明朗了,比如总局出台一个针对跨境电商行业的统一的政策,再去缴纳也不迟。

但是,法人却不这么想,刚刚上文也说了,法人文化水平低加上穷,很难理解前面说的那些弯弯绕绕,很多法人连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干嘛的都没搞清楚,他们收到接二连三的电话,加上直面税务局的各种催缴,就会疯狂逼迫卖家在这个时候尽快完税。

其实从法人角度出发,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也完全能理解,卖家想拖想等新政策,但是法人想的就是你抓紧给我完税,然后注销公司,一了百了,你别给我找什么新政策的借口,我也听不懂,越是耽搁一天,我的风险都会大幅增加。

2

除了法人报警的风险,还有更严重的情况:

如果这个法人反水以后,报警也好,跟税务局反映也好,肯定会被标记,那你就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税务局可能会把你列为典型或者说稽查的目标。这样一来,你的风险就陡增。一旦你变成典型以后,税务局就会重点监控你,说实话,等到人工稽查你,什么都能查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本来上次一催缴短信后,很多卖家各种安抚加保证,一堆发誓和给钱带来的均衡局面,被又一条新的催缴短信给轻易打破了。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法人这么麻烦,又不是我亲戚朋友,我直接把税赖掉了,不管法人会怎样?

如果你这么想,真的就是太幼稚了,我给大家普及几条税务稽查的基本逻辑:

第一,税务稽查的对象看的不是法人,而是实际经营人和受益人。举个例子,如果你欠了10w的税款,拒不缴纳,已读不回,代持法人面临最坏的可能性就是限高,但是你可能面临的就是税务上门稽查,甚至刑事诉讼。而且这个是有可能跨区域的,不信的话可以看看各地税务局的公众号文章,很多类似的事情,慢慢看。

第二,目前情况来看,只要你7、8、9三个月,这个店铺公司在平台上有产生数据,那就算这个公司侥幸注销了,这个税也跑不了,何况现在不完税,就不让注销。而且税务局是冲着钱去的,别指望法人能帮你扛下所有,法人把你供出来以后,你作为实际经营者和受益人,这个欠税最终还是会回到你这里的。

3

那现在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好呢?我建议分几步来走:

首先,法人能安抚的,可以沟通的,愿意相信你的,当然最好了,我们就可以慢慢磨,和税局battle,比如跨境电商不应该征收增值税;再比如归集模式或者双清包税,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核定征收的政策;再比如亚马逊平台那些invoice,抬头对不上的进项票和物流票,能不能让我抵扣所得税?

第二步,如果法人很难安抚,处于一个焦急炸毛的状态下,我建议就别拖了,毕竟和税局battle,外加新政策,法人大概率是要反水的,万一搞出什么激进行为,就得不偿失了。

基于第二种情况,如果实在是被法人逼到不行了,有一个可以一刀切,快速解套的方法:

卖家可以直接就Q3的数据,和当地税局谈。你先不管我Q3销售额是多少,有没有超过500万,这个季度,就把我当作小规模纳税人算,Q4你再升级一般纳税人,征收基数我也不和你battle了,增值税按照1%,企业所得税按照5%算,其他我也不和你扯了,按照这个标准去完税。

其实法人只要配合,按照以上思路去聊的话,根据这段时间各地实际反馈来看,还是有很大成功概率的,应该是各地税局可以接受的方案。而且大家尽量找一些懂财税,得力的人去沟通。

只要不是法人把你逼到不行了,把法人安抚好,在法人可以配合的情况下,愿意给你更多时间,再加上得力的人去当地沟通,肯定会有一个比上面说的更好的结果。反之,你被法人逼到不行了,那就只能按照上面我说的,抓紧沟通和快速处理了。

当卖家拿到了完税证明,法人就不会闹了,而且你到十二月底,Q4数据报送之前,你都是完税状态,不管是换法人,注销迁移或者变更公司,都是完全OK的。另外,如果后期有统一的新政策出来,比上面这个方案更好更优惠的话,是可以多退少补的,税务多退少补也是常见操作,公司注销了也是可以申请的。不用担心到时候他们不“多退”,你可以找上级单位复议或者直接起诉的。

而且你Q3完税以后,会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时间差!我们敢这么说,是因为有一个细节,就是亚马逊报送公司名和销售数据给税务局,并不是直接对接亚马逊的系统,能实时监控数据和主体变化的;而是基于季度末,一般选取某一天的实时数据进行一次性打包报送。所以报送那一天那一刻的数据,也就是税务局收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这里面就又会有很多时间和空间了。

4

对了,还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如果你是在Q3完税状态下,你账号后台店铺,公司主体切到任何地方,比如一线发达城市,甚至包括境外,都是没啥问题的,之前的税局也不会找你麻烦了,但是亚马逊风控会不会触发,这个就不清楚,也是另一个话题了,反正税务肯定不会追查你了。

说到切换境外主体,我再多说几句,首选肯定是香港嘛,如果大家是想切到新加坡或者美国公司,那就一定要是本本店,即是本土公司+本土法人。假如说你找不到可以完全配合的本土法人,找的是“中国法人+美国公司或者新加坡公司”这种架构,那我强烈建议你乖乖选“中国法人+香港公司”,目前来讲这是最安全最稳定的。否则,你用“其他国家+中国法人”这种形式,还没等到税局来查你,店铺早被亚马逊封号了。

综上所述,我总结一下目前的情况就是:针对跨境电商卖家报税这个事情,各地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各自为政和各自解读的状态,我预估,在国家税务总局没有出台统一的新政策之前,这种情况还将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5

正如我之前几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像那种经济落后的一些穷地方,处理起来就比较粗暴,税务局不管你什么双清包税,还有归集这些东西,反正只要是进项票、物流票没有,或者核对不上,Q3销售额又超过500万的,直接就按照销售额的13%增值税,加25%的企业所得税处理,且不接受任何抵扣啊,这个就是最最极端的情况。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呢,虽然也想收点钱,但没有那么不讲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不管你的销售额有没有超500万,当地税务局统一按照小规模纳税人来算,也就是1%的增值税+5%的所得税。

而且啊,还有一些开明的地方,会按照核定征收逻辑来算。我身边就有一位卖家朋友,店铺主体在老家(具体哪个市就不便透露了),根据他和当地税务局交涉的结果来看,增值税是给免了,然后按销售额的5%来给他核算。因为当地的一般通例认为你电商行业的净利润8%,例如销售额500W,利润就是40W,你就交5%的所得税(2W)。

据我这个朋友讲,这个具体数目还可以协商。这样一来,卖家拿完完税证明,就可以合法合规地迁移去一线城市了。

对了,还有一种对卖家更有利的情况,国内个别城市(跨境电商发达的地区)它不会催你缴税,更不会逼你,顶多让你改一下申报数据。比如,从0申报改成回款额之类的。这些地区的税务局其实也是处在一个等待新政策下来的状态,也验证了我之前反复强调的点,大家尽量把主体往一线城市、跨境电商综试区去靠。

今天文章最后呢,再给大家一个中肯的建议,基于目前各地政策不一的局面,以及许多卖家账号比较分散的情况,如果法人愿意给你时间配合,我们在处理这些税务问题时,最好得有一个具备较好沟通技巧,且财税知识过硬的人,去到你账号注册地的各个税务局,做定点沟通和协调。

要是遇到当地的政策简单粗暴,13%增值税加25%所得税,如果你有这么一个专业的顾问去到当地,跟税务局深入沟通,这样相对来说是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结果的。比如原本是13%+25%,经过一番交涉,很可能就谈成1%+5%了,或者做核定征收。这里面的谈判空间还是有的。

反之,如果你找的人既不懂财税,也不善于沟通,很容易弄巧成拙。比如说,税务局如果铁了心要办你,让你开电脑看7月份之前的数据,从公司创立开始倒查,那你就进退两难了。

当然,如果遇到那种特别过分的,你也可以向上级单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起诉当地税务局。但这种肯定是不到万不得已的下下策,毕竟和气生财。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侃侃跨境那些事儿)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分享到:

--
评论
最新 热门 资讯 资料 专题 果园 标签 百科 搜索

收藏

--

--

分享
侃侃跨境那些事儿
分享不易,关注获取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