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官网)
美方祭出分阶段"组合拳",构建关税壁垒:
1. 对中国船舶运营 狙击
中国船舶每趟美国航程需支付阶梯式费用:2025年10月起每净吨50美元,2028年将飙升至140美元。以22万吨级集装箱船计算,单次航程费用最高可达308万美元(140美元/吨×22,000吨),年累计费用或突破1500万美元。
2. 对华制船舶狙击
对华制船舶实施"集装箱+吨位"双轨收费,2028年每集装箱费用将达250美元。对比当前中美航线每个集装箱约2000美元的平均运费,附加成本占比超12%。若以一艘装载1.5万标箱的船舶计算,单次费用即达375万美元。
3. 汽车运输船特别管制
针对中国近年快速扩张的汽车运输船队(2023年中国占全球订单量82%),外国建造船舶按运力收费,首期每汽车当量单位(CEU)150美元。一艘7000CEU的滚装船单次费用即超百万美元。
4. LNG运输远期打击
第二阶段锁定液化天然气运输,要求2028年前美国建造LNG船占比达25%,2035年升至50%。目前美国仅占全球LNG船建造市场3%,中国则掌握25%产能。
5. 设备关税延伸打击
将船岸起重机等设备纳入关税清单,剑指振华重工等中国企业。美国港口现役200台船岸起重机中,170台来自中国。
1. 造船业复兴计划
美国商船队规模从1950年的2300艘萎缩至现役不足200艘,造船产能仅为中国1/20。新规要求船东若订购美制船舶可获三年关税豁免,意图重振本土造船业。
2. 供应链去中国化
通过成本杠杆倒逼航运公司转向韩国、日本船厂。但现实困境是:韩国船企订单排期至2028年,且造价较中国高出30%-40%。
1. 航运成本激增
德鲁里航运咨询测算,新规或使中美航线运费上涨15%-20%,推升美国通胀0.3-0.5个百分点。沃尔玛、家得宝等零售巨头已向USTR提交反对意见。
2. 航线转移潮
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巨头考虑将中国船舶转投欧亚航线,美国西海岸港口货物吞吐量或下降8%-12%。
3. 造船业洗牌
中国船舶集团内部人士透露,正加速研发氨燃料、核动力等下一代船舶技术,同时与中东、东南亚船东深化合作对冲风险。
1. 战略资源反制
中国掌控全球60%稀土精炼产能,90%船用永磁电机稀土材料。业内传言或限制船用特种钢材出口,直接影响美国军舰维修供应链。
2. 数字贸易壁垒
可能对亚马逊、微软等美企在华云计算业务实施对等审查,目前美国科技公司占据中国公有云市场65%份额。
3. 国际规则博弈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指出,中国或联合欧盟向WTO提起双重诉讼:既指控美国301条款的WTO违规性,也追究其破坏《国际海运协定》行为。
此次关税战不同以往:
- 波及广度:涉及全球80%集装箱运输、60%能源海运
- 传导深度:从造船钢板到港口软件系统全链条受创
- 持续时间:22年分阶段计划绑定美国产业复兴周期
国际航运公会(ICS)警告:若中美海运战升级,可能导致2025年全球供应链成本再增3000亿美元,重现2021年苏伊士运河堵塞引发的物流灾难。这场没有硝烟的"大洋争霸",正在改写21世纪贸易战争的规则与代价。
(编辑:江同)
(来源:SISA中墨供应链)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雨果跨境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