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庆假期的尾声,不少亚马逊卖家提前结束休假,连夜回到电脑前,只为赶上这场一年一度的秋季大促。北京时间 10 月 7 日下午 3 点,2025 年亚马逊秋季大促(Prime Big Deal Days)正式在全球多个核心站点同步开启——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市场全面上线,为期两天。
其中,日本站将活动分为“早鸟期”和“正式期”两个阶段,早鸟活动自 10 月 4 日起提前开跑;澳大利亚、土耳其、新加坡三大站点则将促销周期延长至 10 月 13 日,覆盖整个周末;而爱尔兰与墨西哥也首次加入阵容,使本届秋促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然而,与往年热闹的“会员日”相比,今年的秋促却显得格外安静。
01
静悄悄的“秋促”
“美国站惨的要命,还没平时出单多。”
“英国广告爆了,单没几个。”
“消费者好像根本不知道有活动。”
“感觉亚马逊秋促遇上咱们国庆休假简直就是无人在意”
......
这些吐槽几乎充斥了卖家圈。
卖家Allen提到:从站内数据反馈来看,今年亚马逊秋季大促的整体声量和流量表现,确实不及预期。他的朋友也普遍反映,广告花得比往年更多,单量却没明显起色;有的店铺销量仅比平日上涨两到三倍,甚至部分新品链接在大促期间还出现“掉排名”的情况。
图源:某书截图
此外,在买家端,讨论氛围同样寡淡。与往年“Prime Day”期间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晒单、折扣帖不同,今年的秋促在海外主流社媒上的曝光明显减少。部分买家甚至快到活动结束后才意识到“亚马逊刚搞过一次促销”。这种“无感式大促”让不少卖家感叹“广告烧得比单跑得快”。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热闹但不赚钱”的现象,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今年秋促恰逢国庆长假尾声,不少卖家团队要么在放假,要么刚复工。运营节奏被打乱,广告、库存、客服响应都难以做到满负荷。
另一方面,北美市场正处于“返校季”与“假日季”之间的消费过渡期,消费者支出意愿本身就偏弱,这让秋促的爆发力打了折扣。
其次,平台流量分配倾斜,头部吃肉、小卖喝汤。从多位卖家后台反馈看,亚马逊的大促流量更集中在高折扣、大品牌和平台自营商品上。头部卖家通过高额BD(品牌推广)、PED广告和站内BD组合拿下首页资源位,中小卖家即使报了活动,也难以获得足够曝光。正如一位卖家所说:“广告预算翻倍,流量反而不涨——秋促成了头部品牌的舞台。”
虽然整体大盘表现平淡,但一些提前布局的卖家依然在秋促中获得不错表现。
他们的共同点是:提前两周跑站内BD、布局再营销广告、优化Listing转化节奏。 这类卖家并不把秋促当作一次“爆单节点”,而是作为黑五网一前的流量预热和算法积累期。正如一位卖家所说:“秋促烧的钱,不一定马上回本,但会让你在接下来的黑五季更有优势。”【面对“销量不涨、成本先涨”的旺季,如何在黑五前找回节奏、破局突围?10 月 23 日(长沙站)亚马逊卖家运营增长峰会,将汇聚官方团队与头部卖家,共同拆解黄金 90 天的库存规划、广告策略与AI增长打法,点击报名】
02
亚马逊旺季附加费“来势汹汹”
就在卖家们还在复盘秋促表现的同时,亚马逊又在旺季前抛出一记“重锤”——新增的旺季附加费正式落地。自2025年10月26日至2026年1月17日,分三个阶段征收旺季附加费。
第一阶段(10月26日–11月22日):此阶段费率相对较低,对应的是万圣节尾季和黑五前的备货高峰期,亚马逊仓库开始接收海量库存,为接下来的销售狂潮做准备。此时的附加费更像是一种“预警”,鼓励卖家尽早、均匀地入仓,以分摊亚马逊前期的仓储和人力扩容成本。
包裹附加费:0.4美元/件
额外处理费:8.25美元/件
大件包裹费:90美元/件
超重包裹费:485美元/件
第二阶段(11月23日–12月27日): 这个阶段涵盖了黑五、网一以及整个圣诞购物季。物流需求达到年度顶峰,亚马逊需要投入天量资源来保障配送时效,因此,这一阶段的各项附加费大幅飙升直接反映了此时“一寸空间一寸金,一秒时效一秒银”的极端运营成本。
包裹附加费:0.6美元/件
额外处理费:10.8美元/件
大件包裹费:107美元/件
超重包裹费:540美元/件
第三阶段(12月28日–2026年1月17日):圣诞节后,销售高峰过去,但物流压力并未完全消失,将迎来一波退货和换货潮。第三阶段的费率回落至第一阶段水平,表明亚马逊的运营压力有所缓解,但仍需维持高于平常的服务水平来处理售后物流。
包裹附加费:0.4美元/件
额外处理费:8.25美元/件
大件包裹费:90美元/件
超重包裹费:485美元/件
亚马逊此举犹如在卖家圈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历时之久、覆盖之广、费率之高,都预示着这个旺季的运营成本将大幅攀升。
消息一出,卖家在社群和社交媒体上也瞬间“炸锅”。尤其是小卖家感到“窒息”,0.4-0.6美元的包裹附加费看似不高,但对于手机壳、小饰品这类低价、薄利多销的商品而言,可能是利润率的一半甚至全部。
一些中大件商品卖家则面临“毁灭性打击”,因为大件包裹费和超重包裹费足以吞噬掉一件家具或健身器材的全部利润,他们表示要紧急重新核算定价和利润模型。
另外,针对亚马逊的此次调整,卖家还需要注意,若单件货物符合额外处理、大件包裹或超重包裹条件,需叠加相应附加费。费用以货件实际发出时间为准,即使订单在10月26日前生成,若发货时间在该日期后,仍需支付附加费。
亚马逊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收费模式,而是精心设计了三个阶段的费率,这背后是对美国年终购物季消费脉搏的精准把握。
亚马逊在官方声明中直言不讳:上调费率是为了“覆盖旺季额外运营成本”。这包括临时人力成本、仓储空间扩容、配送时效保障,同时自建物流网络也需超负荷运转以确保“次日达”“两日达”的承诺。
更深层次看,这也是亚马逊在整体经济环境下行和自身增速放缓背景下,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成本转嫁。通过将这部分刚性上涨的成本明确地、结构化地转移给平台卖家,亚马逊得以保卫自己的核心利润。
这个旺季,不仅是一场销售战,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成本控制之战,面对这波来势汹汹的附加费,卖家必须立刻行动,将“降本增效”做到极致,建议提前规划库存,优化包装以降低包裹尺寸和重量,必要时可对比其他物流渠道成本,灵活调整发货策略。
文/雨果跨境 封面/图虫创意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雨果跨境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