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款曾被行业大佬断言“做不成品牌”的鸡肋品类,如何在亚马逊逆势崛起,卖到80美元高价?从深圳到法兰克福,9123公里的航程,一个电动自行车品牌为何甘愿耗费四年时间,只为攻克一个市场?面对两年严重亏损、高达40%的退货率的残酷现实,一家积淀二十多年制造经验的毛衫代工厂,又为何坚持品牌转型?
这些看似无解的难题,恰是中国品牌出海浪潮中最真实的侧写。而每一个“危局”的背后,往往正藏匿着“转机”的入口。
“以前的小风扇我也用过,续航短、风力弱,确实很鸡肋,它充其量只是个玩具。”便携风扇品牌JisuLife创始人何志强不避讳地说。但正因此,他和团队所研发出“高速节能风机”技术,将同等风量的续航从半小时延长至两天——彻底改写了这一类别的天花板。
“慢,即是快。”绿色出行电动自行车品牌Heybike联合创始人李一帆道出了他们的战略定见。面对欧洲市场高度分散的渠道、多元的用户需求、深厚的骑行文化传统,以及极为严苛的产品标准,他们准备四年沉心本地化深耕。李一帆强调说:“这条路没有捷径,必须这么走。”
明知“代工是安全牌,品牌是生死局”,服装自主品牌QUALFORT仍然选择走上那条“难而正确”的路。尽管初期因缺乏市场洞察而遭遇重挫,但90后新一代带头人马钏译坚定地说:“父辈的机会,是从无到有;我们的机会,是从有到优。”
“人一定要有气势,明知不敌,也敢亮剑。”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出自高端家庭影音科技品牌AWOL Vision创始人Andy之口,也道出了这一代中国出海品牌共有的锐气与自信。每一个出海的品牌,都是一次奔赴浪尖的奋身一跃;而它们,也终将成为照亮后来者的光。
本地化创造,没有捷径
从“复制经验”受阻到“深度本地化”转型,投影品牌AWOL Vision的欧洲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AWOL Vision的出海首站选在北美,凭借产品创新和独特的“社区展厅”模式,品牌成功发动用户把家庭变成体验中心,三年内迅速冲入美国亚马逊市场前列。然而,初进欧洲时,团队仍试图沿用北美策略,与子品牌 Valerion 在欧美同步举办“品牌日”,推出新品与促销。最终销售结果令人警醒:整体目标完成率仅60%。
这次挫折成为转型的转折点。AWOL Vision暂缓高举高打,沉下心来,选择从德国起步,深入摸索真正适应当地的路径。其策略围绕三大核心展开:
文化共鸣:融入本地生活方式。紧扣欧洲足球文化,策划户外观赛活动,让用户在场景中深度体验产品价值。
人群共建:与本地用户和创作者成为伙伴。品牌不再将用户视为冰冷流量,而是主动寻找并拥抱合作者。发展天使用户成为品牌大使,与德国本地创作者合作拍摄宣传短片,实现信任的传递与审美的同频共振。
营销与渠道精细化:匹配区域生态。加大亚马逊DSP广告投入,覆盖Fire TV、Twitch等主流流媒体,实现全域精准引流。
这一系列深度本地化举措终见回报——欧洲市场销售额目前已占总收入的40%。
作为中国电动自行车品牌,Heybike同样将深度本地化作为攻克欧洲市场的核心战略。团队敏锐洞察到与欧美用户需求的差异:“北美用户关注动力,而欧洲用户更看重骑行体验和文化契合”。因此,Heybike没有简单复制北美模式,而是借助亚马逊的数据洞察,精准调整营销策略,将资源倾斜至Prime Video等高效渠道,显著提升了品牌搜索量。
更关键的是,Heybike借助亚马逊DSP系统发现了“卡牌玩家”等意料之外的用户画像;同时,通过参加Eurobike(欧洲自行车展),直接捕获了如“将折叠车置于船上”的精准需求。这些鲜活的本地洞察,驱动品牌邀请三位欧洲艺术家深度参与产品设计与内容传播,从文化共鸣层面为品牌注入基因。
AWOL Vision和Heybike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你从哪里出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去向哪里。真正的本地化,是一个从“全球化复制”迈向“在地化创造”的历程,这条路虽无捷径,却是品牌出海必须攻下的战略高地。
把用户差评,变成增长密码
“在一个相对饱和的市场去竞争,你要等别人犯错,你才能够抢到更多的机会。”ChefPower品牌运营负责人林淼感慨道。
但与其等别人犯错,不如自己破局。拥有四十余年制造积淀的国民炊具品牌爱仕达推出全新品牌Chef Power,以破局者的姿态毅然踏入了品牌出海的新战场。
尽管制造实力雄厚,仍需直面两大挑战:美国线上炊具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从B端转向C端对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出的更高要求。Chef Power 没有盲目推品,以数据驱动决策——通过分析亚马逊类目数据,他们发现套装炊具的销售额显著高于单锅,据此推出了匹配美国家庭习惯的“可拆卸19件套”,以陶瓷涂料和多功能设计精准切入市场。
上线前调整不下20次,产品迭代过程充满挑战。团队高度重视用户反馈,例如及时改进一代产品的手柄过紧问题,并定期将消费者意见反馈至工厂,体现出“以长期视角做跨境电商”的决心。
自动化产线为其提供了强大后盾。温岭台州的工厂拥有约600台机器人,设备加动力超90%,使供应链具备快速响应能力,“两到三周即可完成产品制造”,这一优势远超多数贸易型卖家。
产品上线后迅速登上亚马逊新品榜,并在黑五期间实现百万美元GMV,团队感慨:“感觉品牌终于跨出了第一步。”
QUALFORT同样诞生于传统工厂,但在初创时缺少市场调研,没有对标竞品,曾盲目自信直接上架工厂原款,导致退货率高达40%-50%。“卖一件就是赔好几件的钱!”马钏译强调道。
无论是Chef Power还是QUALFORT,它们的故事共同指向一个破局点:从“代工制造”的深水区跃升为“用户价值”的灯塔。它们依托深厚的制造底蕴,整合数据洞察、敏捷供应链与现代品牌运营,最终在竞争激烈的红海中赢得了自己的蓝海席位。
既要硬核创新,也要走心
当我们谈论品牌出海,一个共识正愈发清晰:产品创新,是中国卖家必须攻下的“必战之地”。而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超越需求的创造。消费级飞行相机品牌HOVERAir全球电商负责人王心暄提出了另一种思路:“我们不是在发现需求,验证需求,而是通过对市场的理解,结合自己对硬件或对科技的想象力去创造一个产品。”正是这种创造者思维,推动他们敏锐捕捉到日本市场对百克以下飞行相机的空白,推出仅99克的HOVERAir X1 Smart,一经上线即跃居亚马逊Best Seller。产品本身,已成为最强大的品牌标识。
但品牌仅有产品远远不够。在全球化竞争中,品牌更需要传递温度与故事,而在这背后,还有一场更根本的转变:广告正从短期转化的“投流工具”,演进为品牌建设的基础设施。它系统性地帮助品牌在完整的消费者旅程中建立认知、积累信任、维系用户关系。正如何志强所总结的:“品牌不是一次交易,而是用户与品牌所有接触点的‘感觉总和’。”优化每一个触点,打造令人惊喜的整体体验,才是从“卖货”走向“品牌”的关键。
品牌精准营销、持续产品创新、开拓全新市场、克服文化差异、深耕细分赛道、突破技术壁垒……这是品牌建设在不同阶段面临着各种挑战与痛点。而探寻品牌出海的故事,是聆听需求、理解困境,并融入这场跨越国界的共同成长。
由亚马逊广告与亚马逊全球开店联合推出的《水手星计划》第五季,正是这样一扇窗口。该系列汇聚15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出海品牌,涵盖家居生活、户外出行、智能影音等多个领域。它不再单纯展示“成功学”,而是将出海历程拆解为七大主题,提供可参考的路径与案例——
去提供解法,而非标准答案;
去探索可能,而非复制模板;
去寻求突破,而非止步于此。
贯穿这一切的,是一种名为长期主义的信念。长期主义,本质上是以产品为根基,以故事为桥梁的动态战略。产品是品牌的“硬实力”,是穿越周期的底气。故事是品牌的“软内核”,是将交易关系转化为信任关系的情感纽带。二者共同构筑了品牌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正如李一帆所总结:“只有坚持长期而正确的事情,我们的产品才能和用户产生连接,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故事,才能叫做一个品牌。”
《水手星计划》所记录的,正是这些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的品牌身影,它提醒着我们:中国品牌出海,从来不是一场短途冲刺,而是一场关于长期主义的实践——慢慢来,反而比较快;走远路,才有新出路。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