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海指南针」上新多个出海案例,涉及土耳其、德国、泰国、印度、吉尔吉斯斯坦、肯尼亚等多个国家,覆盖手机、智慧工厂方案、家电、显示屏、安防智能硬件等多个行业领域,更多精彩案例和深度分析,请登录 平台查看(新用户注册即送体验会员)。本文选取中国保健品企业出海美国的真实案例,从出海准备到市场竞争、营销推广等均有涉及,希望为您的出海决策提供参考。
某营养保健品企业,市场总监(ID928966)
主要负责公司营养保健品出海至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工作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建立美国分公司(基于当地政策选址、规划仓储物流、团队搭建等)、分析海外市场、调研、产品规划;同时负责从0-1打造保健品出海电商业务,销售渠道搭建,上线电商平台、开发和运营独立站,运用社媒、达人、短视频等平台进行营销;曾任职于多家投资公司,核心负责亚太,包括日韩、东南亚、印度、澳新等区域的市场研究与消费者深度分析。专家拥有近10年海外市场相关工作经验。
【观点输出】在美国保健品市场中,各厂商进行市场细分和不断拆分产品品类,本质上是由用户习惯导致。
美国消费者习惯接受为自己定制的产品,正是由于消费者有这种心态,促进市场的进一步拆分。对于品牌而言,要想资源更集中,在细分情况下更容易起量。从流量角度看,通过大型关键词投流,虽然人群较多,但转化率并不高。如果进行细分市场,商家更容易找到目标人群,转化率会更高,起量也会更快。只要用户愿意接受细分品牌,商家就乐意去做细分市场的品牌推广。
除按人群细分市场外,还可按成分进行细分市场,将成分的功能和各方面都做全,宣传该成分适合各种人群。比如刚提到的菌菇类产品,在美国市场较火。厂商会围绕菌菇类产品,切入不同的细分市场,比如适合年轻人生长发育、女性的经期调节需求、中年人的舒缓压力等。总之,厂商可以围绕原料体系,切分不同人群进行销售。但整体上这种策略较少,因为这种“超级食物”特性的原料非常有限。
【观点输出】在美国消费品市场,品牌和营销方面的打法与中国不同,美国消费者行为习惯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细水长流的品牌建设,而不是大规模资源砸向营销。
那么,为配合市场节奏,在品牌和营销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
包括品牌层面和运营层面两部分。
一、品牌层面要建立品牌故事、专家储备,与美国大学或医疗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此外,需要在社媒上制作内容。社媒在0-1阶段不在于粉丝量或活动量。与中国情况不同,中国人数多,社媒可以很快起量,而美国社媒的作用为背书。美国消费者在渠道中看到产品,但不知道该产品是否可靠,虽然欢迎新品牌,但是会进行调查,而调查的途径是通过搜索引擎、社媒以及官网。因此,公司要在这些渠道中做内容,哪怕社媒没有人看,也要把内容埋下来。因此,营销层面不要指望有大爆发,和中国的打法不同。
▶美国确实有通过大爆发而成功的,如G*li软糖,属于一个大型快消品,将保健品食品化。该品牌花费几千万美金,整合大量素人、专家和网红,在同一时间出了较多内容,在2-3个月内连续爆发。该打法与中国人营销方法类似,但在美国,消费者购买后会考量该产品好不好,以及看整体效果。因此,当G*li想要收回投资时,其生意下降严重。
▶美国消费者行为习惯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细水长流的品牌建设,而不是大规模资源砸向营销。尤其是对于新出海企业而言,哪怕老板愿意花钱,愿意承担风险去做,但让其花费几千美金做营销是很难的。因此,我不认为中国品牌出海能够使用这种方法。
二、运营层面上,公司有几个重点资源分配,其中一部分是公司选好的渠道。
首先是电商,包括TikTok、亚马逊和官网。美国人会使用官网购物,官网不仅没有佣金,还能起到品牌背书作用,因此官网一定要做。而TikTok和亚马逊生态情况不同。
▶亚马逊作为传统货架电商,需要做好品牌内容再进行运营,包括流量、关键词采买以及评价。美国与中国不同,中国人千人千面,隐私关注度较少,在各个APP中的行为,各大电商行为均把标签贴得很清楚。但美国人隐私非常保密,在美国上的投流并不准确,可能导致花费大量广告预算但ROI差、点击率低、转化率低,甚至投不出钱。因此,亚马逊想投也投不了。
▶TikTok需要持续与达人合作,与大量素人合作,不断铺设内容。哪怕一个品类很成熟,也要铺设半年甚至1年的内容。公司大部分资源用在TikTok上,因为达人要付钱,做内容拍视频也要花钱。相反,亚马逊有点击才付钱,没点击不用付钱。因此,很难在亚马逊迅速出成果。亚马逊算法决定新品牌很难做起来,因为点击率较低,广告也投不出去。TikTok上达人、视频均要花钱,因此公司资源基本用在TikTok上。
▶对于官网而言,只要将亚马逊和TikTok基础内容做好,在官网进行日常维护即可。美国官网大部分使用Shop*fy公司的APP去做,其实是一些开放性插件,租金较低,因此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去做。而更多需要思考如何在运营层面把握将已经成交的产品沉淀到官网,比如标签上明确表示让其来官网,或者放小卡片等方式进行附加宣传。
【观点输出】较多中国品牌在美国市场中赚到快钱,但很少有品牌能够维持下去,通常处于第一阶段供应链出海,很难过渡到品牌出海。
结合真实出海经历,从品牌定位的角度看,公司在目标客群年龄层、价位段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从目标客群价位段看,公司核心定位在35-55岁人群,该部分人群支付能力更强。尽管35岁以下群体具有一定需求,但近年来该人群支付能力不高。未来公司在年龄段方面不会过多地拓展,主要会通过多平台、多品牌对该年龄段人群进行多层次覆盖和市场切分。
从价位段来看,公司主要以月保健品消费额为指标,选择月消费20-40美元价位段。在美国市场,10美金以下较为便宜,20-40美金属于中高端市场,40美金+属于高端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公司选择20-40美金的市场,也存在一些客观考虑。
对于出海公司而言,需要谈供应链,考虑供应链成本、物流成本后,公司不具备成本优势。而且美国人工成本较高,公司选择电商运营。对于新品牌而言,电商较为友好,但电商的物流成本可能达到5-6美金/单。因此,品牌想要长期做下去,无法立即实现低价策略,因此公司选择20-40美金的价位段。
一些品牌选择10-20美金价位段起量较快,其中包括较多中国品牌。但这些公司通常产品成本较低,能做到~2美金以内。然而,这些低成本产品可能存在违规成分,如产品实际含量远低于宣称含量,后续风险较高。通常这些公司选择赚快钱,赚够一定量后换品牌重新操作。因此,较多中国品牌在美国市场中赚到钱,但很少有品牌能够维持下去,通常处于第一阶段供应链出海,很难过渡到品牌出海,大家都想赚快钱。
以上专家完整版访谈录包含更多观点及实操经验,请前往久商鲸策官网获取。
(编辑:江同)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久商鲸策)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雨果跨境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