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商标保护已成为企业维护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大家熟悉的亚马逊Transparency透明计划,原本是帮助卖家打击假货、维护品牌的利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反向利用”的情况:一些商标被跨国抢注后,被用来申请透明计划,反向打击真正的品牌方。
透明计划:原本的“保护伞”
透明计划是一项旨在验证产品真伪的防伪措施。卖家在产品上贴上专属二维码,买家扫码即可验证真伪,从而有效打击假货和跟卖,保护品牌声誉。
与品牌备案不同,申请透明计划要求卖家拥有已注册商标(R标),完成品牌备案及申请透明计划后,可以同步开启10个站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的保护,也就是能有效阻止10个站点的假货跟卖。
图片来源:
https://gs.amazon.cn/
规则被恶意利用:商标被抢注后,合规链接竟遭停售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透明计划跨站点打击跟卖这个便利制度却成了抢注者的工具。
近期,有卖家反馈:其美国品牌在英国被抢注,随后,抢注人将其用来开启透明计划。在亚马逊规则下,在英国站开启透明计划,默认保护涵盖美国在内的10个站点。因此,品牌方美国站正品因此受到无法发货、链接停售等影响。
这种现象的核心在于:
透明计划和商标注册的制度其实是双刃剑。
一方面,商标的注册和平台上的应用为品牌建立防护盾牌;另一方面,恶意抢注者利用“透明计划跨站点保护”的规则,制造虚假正品、扰乱市场,甚至直接反过来干扰正牌卖家的正常运营。
而平台对商标的认定和审查标准,有时还存在灰色空间,使得不良行为可以得以操作。
透明计划背后的警醒
透明计划的设计初衷在于提升商品溯源和消费者信任,但在实际操作中,规则的模糊和执行的滞后,为恶意抢注提供了空间。这就要求卖家必须做好商标注册,同时理解平台规则,用多角度策略保护品牌。
提前布局,防患于未然
品牌初期就应同步注册核心市场的商标,避免关键市场被抢注。已注册商标不仅是法律凭证,还能在平台规则中获得更多保护。
善用透明计划,保护自有品牌
在自有站点健康发展后,及时申请透明计划,让正品一上线就进入保护体系。这一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假货和恶意抢注的干扰。
遇到抢注,积极应对
当发现商标被恶意抢注,要积极通过异议、无效等程序,从法律层面移除恶意注册。一旦抢注商标失效,对方便失去了利用透明计划的基础。
借力规则,灵活突破
遇到抢注后被跨平台停售,可考虑在透明计划覆盖的其他站点国家申请商标注册,再利用透明计划同步保护,维护已有正品链接。
但透明计划仅在平台层面提供政策便利,在重要市场,后续仍需获得商标注册,才能确保在相应国家享有注册商标权利。
结语
部分国家和地区商标注册程序繁琐、审核标准各异,导致商标抢注事件层出不穷,而平台有时会受限于既定流程,让抢注者可以利用时滞和规则漏洞进行操作。卖家如果只依赖某一单一机制,往往难以抵御复杂的风险。
真正的防护策略,是法律注册与平台规则的双轨结合。
既要在关键市场完成商标布局,也要理解并利用平台的规则逻辑,才能在制度外找到防线,合理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跨境知产说)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