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近日发文称,由于年轻女性消费习惯的巨大转变,中国的“她经济”正在蓬勃发展。
“得女人者得天下”现在在中国已经是一个不厌其烦的商业口号。
据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之一国泰君安(Guotai Junan)估计,过去五年,中国女性的总体支出增长了81%,达到6700亿美元。
尽管中国的性别比例失衡——根据官方数据,去年年底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3160万——但女性在网络消费中占55%,远远高于她们在人口中的比例。
一大批网上购物活动被命名为“女王节”、“女神节”或“蝴蝶节”,并提供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优惠券和折扣,零售商们正在努力赢得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而这样的促销活动似乎十分管用。
国际妇女节旨在庆祝妇女权利,推动性别平等,但它也成为了中国大规模购物狂欢的“借口”。在2015-2017年,中国女性用户在国内电商平台淘宝网上庆祝国际妇女节,致使消费增长了64%。
美国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数据显示,中国有约35%的零售额来自网购,这是目前全球最高的比例。相比之下,电商仅占美国销售额的10.9%。
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中国在线零售总额为2800亿美元,但这一数字在2018年激增至1.34万亿美元。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邱晓东认为,更广泛的文化趋势推动了中国女性消费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邱晓东说:“新一代的女孩出生于八九十年代,她们生活在国家经济增长、人们收入增加、父母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一个时代。”
今年26岁的魏思佳,是中国的一个时尚博主兼网红,现在在社交网络上有200万粉丝。她发布的帖子旨在说服粉丝购买她使用的产品,无论是化妆品、护肤品还是服装。
魏思佳表示,她92%的粉丝都是女性,女性是中国零售商的圣杯。她说:“他们受过优质的教育,有良好的品味和强大的消费能力”,其还补充到, 20到30岁的女性“正成为中国社会的新中产阶级。”
25岁的宋怡宁(音译)是福建省的一名幼儿园教师,她承认自己有时会后悔冲动购物。
当被问及为什么喜欢购物时,宋说,购物让她“感到快乐、充实和自信。”
她补充道:“我能看到自己的变化。当我穿上漂亮的衣服,化一点妆,我看起来更漂亮。
而对于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女权主义者陆平来说,她认为这正是问题所在。
她认为以女性为目标的购物节是“商业陷阱”,正在“消耗女性的自我意识”。
陆平认为,对购物的痴迷让女性“除了获得一堆日常用品之外一无所有;这些东西对她们自己来说没有多大价值,但对淘宝来说却是一大笔钱。
(编译/雨果网 凌梓悦 )
特别声明 未经许可同意,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内容。转载请联系:editor@cif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