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hedule A批量诉讼机制不应再以现有形式存续!
2025年8月8日,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区法院再次传来重磅消息:在Eicher Motors诉Schedule A被告案中,Kness法官驳回了原告的临时限制令(TRO)申请,并直言“SAD机制不应再以现有形式存续”!
这一表态,不仅是对该诉讼模式的深刻否定,也呼应了过去一年多来越来越多法官的批判与驳回趋势。
越来越多法官“踩刹车”
过去几年,SAD案件(Schedule A Defendants Scheme)在伊利诺伊州几乎是“批量化”运行:原告提交大规模、模板化诉状,法院在密封和单方面程序中迅速签发TRO。据统计,这类案件已超7700起,影响超150万被告!
随着案件数量激增、被告反击增多,法官们开始质疑:
l 缺乏针对每一名被告的具体事实时,能否批准严厉救济?
l 未让被告参与就冻结资金,是否违背程序正义?
l “先冻结、后对话” 的模式,是维权还是逼和解?
Kness法官在本案中给出了明确且尖锐的答案——否定。
Kness 法官的核心批评
审理该案时,Kness法官采取了关键举措——全面暂停其负责范围内所有新的Schedule A案件,重新审视SAD机制的正当性。作为SAD机制的主要批判者,法学教授埃里克·高德曼(Eric Goldman)在分析该裁决时评价:“这道暂停令,是司法界对SAD机制滥用行为的一次重大纠偏,它为那些长久以来受害者带来了希望。”
Kness法官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
1.不通知被告就冻结资产,程序本末倒置
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要求TRO必须基于"具体事实"证明"不冻结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且应尽可能通知被告。但SAD机制先假定被告"会转移资产",不通知就冻结账户,完全颠倒了规则逻辑。
2.通用起诉状"一刀切",缺乏针对性
SAD案件诉状往往千篇一律,用"被告们都在卖假货"这样的笼统描述,却不说明每个被告的具体侵权行为。法官批评:“SAD律师群体在每个案件中都用相同模板,改几个名字、稍作修改就炮制新诉状。”
3.截图当证据,真假难辨
原告通常仅提交电商平台截图作为"侵权证据",不提供实物商品。法官质疑:"没见过实物,怎么判断是假货?万一被告有合法授权呢?"缺乏实物证据,TRO的法律依据就不够坚实。
4.资产冻结成"逼和解"工具
多数案件最终以"被告交钱和解"收场,而非法院判决侵权成立。法官尖锐指出:"绝大多数SAD案件的核心目标是尽快冻结被告资金,借现金流压力逼其和解,这远非公平。"
5.大量被告合并审理,逻辑不通
按规定,被告必须有一定关联才能合并审理,但SAD案件常把毫无关联的卖家强行放到同一个案子里,例如:"张三在亚马逊卖头盔,李四在速卖通卖T恤,凭什么放在一个案子里?"这不仅不合理,还加重了诉讼成本和不公平。
6.密封文件成"遮羞布"
SAD案件材料常被密封,公众和被告都看不到细节。法官强调:"若诉讼目标是保护知识产权、禁止销售侵权商品,秘密操作毫无意义。"
7."非常规救济"成常态,司法公信力受损
TRO本是"万不得已才用的紧急措施",但在伊利诺伊州每天都有大量SAD案件获批。法官警告:"当法院以批量、模板化方式每天多次签发密封的非常规禁令,公共利益很可能可能受损大于受益。"
高德曼教授评论强调,这不仅是技术性问题,而是制度层面的扭曲—— “SAD机制创造了一个权利人可以表面上遵守规则,却达成滥用和敲诈式结果的环境。”
对跨境从业者的深刻启示:合规与应对新思路
l 对卖家而言,这是程序正义的曙光。过去许多卖家因SAD机制被迫接受不公和解,如今裁决为被告提供了更强法律武器,能遏制强制诉讼,争取更多抗辩机会。
l 对知识产权从业者而言,这是策略转型的号角。依赖“批量诉讼”的旧模式将难以为继,更多SAD案件可能被驳回。未来维权策略需回归法治,注重收集针对个别被告的具体、有力证据,不能再依赖通用诉状。
l 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是对合规运营的重申。此次裁决虽有利于被告,但不意味着侵权可被容忍。它提醒卖家重视知识产权合规,通过正当渠道获取授权;同时,无论追求效率还是结果,都必须坚守法律底线和程序正义。
结语
Kness法官的裁决,与其他法官日益频繁的批评一道,正推动SAD机制站到司法显微镜下重新检视。正如他所说:“不能用目的正当来掩盖手段的不当。”
跨境侵权是现实问题,但如果司法救济工具本身变成了“先判后审”的利器,其存续方式就必须被重新定义。
这场变革已经开始,它将重塑跨境电商法律生态,引领行业走向更公平、透明、可持续的未来。
(来源:跨境知产说)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