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税的“高光时刻”:从配角到支柱
今年6月,美国海关单月进账272亿美元,相当于每天为财政部“捡”到9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让当月罕见地出现了270亿美元财政盈余,更把关税推到了联邦收入结构的C位——占比从2%蹿升至5%,仅次于个人所得税、工资税和企业税,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大财源”。
特朗普的下一步棋已经摆明:8月1日启动“对等关税”,财政部内部测算显示,届时月均关税收入可能再增100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财政部长甚至在社交平台高调宣称,“关税红利”已到账,且“没有通胀副作用”。但市场对此的解读更为复杂——与其说这是对贸易伙伴的精准打击,不如说是美国财政的“自救方案”。
赤字黑洞:9210亿利息账单下的真实困境
关税的狂欢无法掩盖一个尴尬事实:2025财年前九个月,联邦赤字反而同比扩大了640亿美元至1.337万亿美元。如果把美国财政比作一家公司,关税收入相当于“新业务线”突然爆发,但“老业务”——医保、社保、国防、国土安全的刚性支出——正以更快速度膨胀。
最刺眼的是国债利息支出:9210亿美元,同比再增6%,相当于每天烧掉25亿美元利息。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2024年全年关税收入(约800亿美元)的11倍。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在最新研报中警告:“企业提前进口、消费者抢购物资带来的关税激增,本质上是透支未来需求。当库存周期反转,关税收入可能以同样速度坍塌。”
危险的再平衡:财政结构的“特朗普化”实验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美国财政逻辑的重构。传统上,联邦收入依赖经济内生增长(所得税、工资税),支出则通过债务融资平滑周期。如今,关税正在成为主动调控工具——通过提高进口成本来补贴财政,本质是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和部分企业。这种“以税代债”的模式,短期内压低了赤字扩张速度,却可能长期扭曲资源配置。
一个未被充分讨论的风险是:当关税成为财政支柱,贸易政策将不可避免地被财政需求绑架。8月即将落地的“对等关税”如果引发贸易伙伴报复,美国出口企业将面临双重挤压——既失去市场,又无法享受关税红利的反哺。
(来源:汽配跨境扫地僧)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