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的深圳,午后日头正烈。
在一栋挤满了跨境电商卖家的写字楼底下,我们见到了蕴峰。他指着身后的写字楼说:“这栋楼里,10家公司有7家是做跨境的。”语气中没有兴奋,只有清醒,“接下来2-3年,会淘汰一半。”
作为曾经的蕴峰律师事务所创始人,蕴峰曾是典型的“知识赋能者”:理工背景,法律出身,做过教师,拥有40万粉丝的自媒体账号。但2023年,43岁的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all in 产品创新,做一款“贴纸剥离器”。
跨界不是玩票。他投入近千万,在全球布局80多项专利,专注做一个品类的创新,并冲上了亚马逊细分类目头部。身边人说他是“赌徒”,但他自己清楚,这更像是一次“向死而生”的清醒选择。
他经历过至暗时刻。三年投入,一度亏损超800万。但他坚持了下来。“创新本就是九死一生,但我想成为那个探路者。”
如今的他,放弃了曾经努力加入的律师行业,并且理论结合实践,总结出一套“创新逆思维”方法论——用专利保护能力反向决定产品选型。“再高的需求,护不住就不做。”他设计出“棋盘推演法”,从功能到结构层层拆解,用“洋葱式布局”构建产品护城河。
在跨境电商最内卷的时刻,蕴峰选择了最重的一条路——创新驱动。他说探路者的使命不是追逐风口,而是穿越周期。
雨果跨境名人堂特别策划《走进企业系列》,与蕴峰创新创始人蕴峰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01
“没有哪个产品是靠打官司赚钱的,钱只能在市场上赚回来”
2018年的一场诉讼,却让他对“赢”字有了全新的理解。
那一年,他的一位客户道出卖家普遍之痛:每年开发20多款新品,最终仅有一款能够走红,而就这一款,还迅速被抄袭者抄烂!“官司我们打赢了,判决书下来了,可客户的工厂,却已经撑不下去了。”
那一刻给他的冲击,远不止于个案的胜负。他清晰地意识到:法律可以定分止争,却未必能真正为企业续命。“知识产权真正的价值,不在法庭上,也不在专利文本里,而必须在市场中得以验证。”
正是这种顿悟,推动他毅然转型——从知识产权“维权者”,走向产品创新“筑城者”。他选择了一条看似更高风险的路:聚焦产品创新与品牌出海,切入一个特别而垂直的赛道——贴纸品类升级。
蕴峰与团队研发的是一台精巧的“贴纸剥离器”——能快速、平整地剥离卷装贴纸的装置,升级贴纸的玩法,让普通贴纸动起来。它解决了手工撕贴纸效率低、易撕坏的痛点,可灵活适配多种使用场景:教师奖励学生、商家投放广告、婚庆布置喜字……仅仅通过更换贴纸内容,就能切入文具、玩具、文创等截然不同的类目。
(贴纸剥离器系列产品图)
在产品正式上线之前,他做了一件绝大多数卖家不会做的事:投入近200万元在全球市场专利布局。
他强调,这不是针对某一款“爆品”的应急保护,而是围绕一个产品体系,构建起一张严密的专利网络。他提出一种被称为“创新逆思维”的选品方法论——用“是否可被保护”的预判反向决定“是否值得做”。
“再高的消费需求,再好的市场,如果护不住,就不要做。”他很坚定。
为此,他设计出一套系统性的“棋盘推演法”,该方法将产品创新拆解为两个对应层面:面向用户的功能层面(用于打动用户、进行营销推广),和面向专利的结构层面(实现功能改进,并构成专利保护的基础)。推演过程包括四个关键步骤:
1、初步排除与市场验证:创新是否能真正打动客户?能否通过短视频等媒介直观呈现?是否具备复购属性?
2、确定专利保护核心:聚焦于可专利的结构改进,界定“最小保护单元”,卡住技术必经之路。
3、穷尽方案与扩大保护:围绕核心创新,拓展出尽可能多的实现方案,覆盖所有潜在的产品变体。
4、构建分层护城河:依据重要性设置多层专利保护,从核心到外围,提升整体防御力。
蕴峰格外强调,这套方法尤其适用于消费品类中“结构创新”型产品。“真正能在跨境电商中发挥护栏作用的,几乎都是结构类专利。你必须开模具、做研发,抄袭才有门槛。”
他甚至总结出一套“洋葱式布局”策略:像剥洋葱一样,为产品设置多层保护。竞争对手即便突破外层,内层仍有防御。他们不只做专利储备,更坚持技术储备——一旦发现侵权,立即推出升级款,用持续迭代保持领先,同时同步维权。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爆品,我们是在开创一个品类。”他说。
02
“看准机会不计后果,all in但不影响生活底线”
这条跨界之路并非坦途。之前的探路中,曾经在一款产品上交了300多万学费。
“说‘亏损’可能有些夸张,但试错成本确实沉重。”他事后复盘,“那段产品太过超前,在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方式进入市场。”
当时,团队选择以自建直播间的方式推广该产品,而彼时该渠道流量成本已高企、竞争白热化。加之蕴峰自嘲“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性格,原本半年就能看出的不利态势,他硬是投入一年半,最终才艰难刹车。
“‘踩刹车’的能力,对创业者同样至关重要。”他感叹。
(贴纸剥离器系列产品图)
他由此指出一个跨境行业的普遍心结:许多卖家恐惧“过度创新”——产品太新、需求未被验证,用户教育成本高,风险极大。
经此一役,蕴峰果断转向更稳健的“标品升级”路线。所谓标品升级,即先在亚马逊等平台锁定具有稳定销量的存量市场——例如,某类贴纸月销数万件,再针对该品类做迭代式创新,提升体验,进而解决痛点。
此后,他们的爆款产品“贴纸剥离器”正是这一策略的印证:它并非凭空创造新需求,而是优化已有产品体验。转机来得意外,某教育类头部达人无意中发现这款产品十分契合自己的使用场景,随手拍摄一条视频,竟带来次日爆单。
(贴纸剥离器系列产品图)
这次成功进一步佐证了其方法的有效性:聚焦创新、构建壁垒、保持耐心。尤其专利布局,必须经历申请、审查与答复的漫长周期,无法跳过。而这恰恰是部分急于“赚快钱”的跨境卖家所欠缺的。“很多跨境人三个月都等不了,更别说三年。甚至还有老板说,三年之后我在不在还不一定了。”
但他始终坚持将专利布局作为核心环节同步推进。他坦言,即便资产过亿的老板,也未必敢押注千万成本、耗尽三年周期赌一款产品。
“但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引以为傲。”
三年来,在几乎零收入的情况下,蕴峰团队仅知识产权投入就超过160万元,最终拿下80余项国内外专利,完成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商标布局。
至于是否值得?他很坚定:“只要产品真正具备用户价值,为用户提供便利,为渠道带来利润,为企业创造溢价,这样对三方皆有利的产品,不必担心不成功。持续积累,静待时机。”
03
“80%的电商创新,其实只是爆品改进”
在蕴峰眼中,当下的跨境电商环境,某种程度上正如一座“黑暗森林”。
“以现在的竞争和抄袭速度,你的产品但凡火了,从爆单那一刻起,就已经被无数人盯上,然后,迅速进入生命倒计时。”他语气冷静,毫不避讳地戳破所谓“创新”的幻觉——市面上80%的电商创新,其实只是“爆品改进”:找到对标品、做规避设计、再打着创新的旗号,最终落入价格战的循环。
他对抄袭的态度,透露出一种经历过实战的辩证。一方面,他维权坚决,“谁抄,我就送谁锦旗,不耽误我起诉你”。另一方面,他却略带幽默地看到镜像的另一面:“抄袭者也有其‘价值’。他们免费帮你开模、推广,到最后,你甚至还能通过法律手段,把他们赚的钱合法地拿过来。”
他给跨境新入局者的建议很直白:放弃幻想,远离那些高热度、高风险的红海类目。“不要有任何的留恋!这个行业十多年了,能活到今天的,没有一个对手是简单的。冒然杀进这种红海里,你活下来的概率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在他眼中,真正的机会反而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类目。“对手很菜,在这样类目,你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优势能真正建立起来,可以过得很轻松。”
谈及跨境电商的未来,他判断:“小白别再盲目扎堆挤赛道,而如果已经是老兵,应当竭尽全力寻找那些能够持续做深的产品线,扎根一个细分赛道,和靠谱的人合作。走到今天,品牌出海早已不是卖产品,是卖价值。”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上甘岭。现在这么多工厂、卖家困在产品里,作为了解规则的服务者,应该也是创新驱动的探路者。我愿意去做第一波——主动下场,去做探路者。”
很多年前,当他辞掉做了十年的教师工作时,总被人问:那么稳定,为什么不要?他半开玩笑地回答:“穷得很稳定。”
也许探路的种子,早已埋下。
而现在,他正走在最前面。
交流最后,他收敛笑意,郑重地补了一句:
“探路者,我想成为第一批!”
文/雨果跨境
封面来源/雨果跨境
(来源:雨果跨境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