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藏,可在 我的资料库 中查看
关注作者
您可能还需要

为什么不要惧怕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制造的崛起

马来西亚的优势凸显

为什么不要惧怕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制造的崛起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Ethan聊跨境新市场│ID:kjdsxxsc2022)

近半年来,“东南亚制造快速崛起”相关话题讨论热度不断上涨。据悉,来自海外的大量订单正在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尤其在越南。越南统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越南工业生产强劲复苏,工业生产指数环比增长4%、同比增长10.4%;零售业同比增长22.6%。

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制造业的崛起,是否吞噬中国外贸企业的订单,并撼动中国目前“世界工厂”的地位呢?

订单为何会流向东南亚?

这其实是很多外贸人在探讨的问题。

东南亚地区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里,一直处于非常核心的地位。马来西亚中国印度联合总商会创会总会长叶潍鸣表示,人口、地理优势、关税,以及不可抗力的疫情在东南亚制造业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口红利逐步显现。东南亚地区有大约7.8亿的人口体量,这意味着其劳动力市场资源充足,可用性较高。而这主要得益于该地区用工年龄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大多数人口具备很强的从事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的能力。另外,东南亚市场灵活性强,且劳动成本较低,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

东南亚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拥有先天优势。以从马来西亚出发为例,一般两个小时就能到达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比从中国出发节省了很多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

叶潍鸣认为,越南制造业兴起作为近期的热门话题,其实是短暂替代中国制造市场的一个趋向,并不能够长远的替代下去。但是国内外贸企业也要做好准备,不能小看越南市场。

当前国内疫情控制得较好,有的外贸人还没有发现市场的萎缩,或是没有察觉到订单流失到东南亚,但是待疫情好转,整个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开放后,现有客户群无形中的选项就增多了。特别是在出货、运输等方面,受国内疫情管控影响,效率都可能会大打折扣,那么这些客户也会把订单转移到东南亚。

除了庞大的市场、地理位置的优越之外,税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叶潍鸣表示,在整个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在税收上所占的优势要比其他国家多一点。如果所有中国企业把进军东南亚的据点都放在马来西亚,96%以上都是零关税,一些特殊产品可能是3%—5%的关税。或者把产品出口到马来西亚后,将该国作为一个集散地再出口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同样也是零关税,会帮助外贸企业节省很多税收成本。这其中潜在的优势还有待发掘。

嗅到危机时,中国外贸人该如何应对?

上帝关了一扇门后,通常还会再开一扇窗。

在叶潍鸣看来,透过局部的危机,外贸企业甚至可以看到更多拓展全球市场的新渠道。也就是说,与其把东南亚当做一个竞争对手,不如把它看作一个机遇,思考如何利用东南亚这块沃土的优势,转危为安。

那么中国外贸企业想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或是达成贸易往来,后者有什么优势是能够被利用的?

首先看越南市场,它在各方面都有优势。从国内出发到越南,会比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都要近,一些制造业从中国撤退后,首选的落脚地就是越南。而且该国市场劳动力充足,不必为其付高昂的工资。

但是就技术性而言,越南、泰国、菲律宾这些国家在技术层面上属于中下级别,再考虑到员工的技能熟练程度,叶潍鸣认为马来西亚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处于较早、较高的水平。

以电子零部件的生产现状为例,在马来西亚生产1000个零部件,报废率不到0.1%,但是在越南、印尼或是菲律宾,报废率可能会达到9%—10%。所以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类比中,马来西亚优势占比较大。

当下,经济危机笼罩全球,对比马来西亚与其他东盟十国的政治环境,前者的优势相对而言是比较明显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马来西亚还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反对中国制造或是反对中国企业的情况发生,但是在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都发生过。

不像其他各国政治事件频发,这对外贸来讲,马来西亚优势的确更甚。

那么中国外贸人也要考虑到这种无法掌控的情况带来的影响,不能只把某个可能影响贸易运转的元素单独拎出来看,而是要盘算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成本和风险因素。与其他几个国家相比,马来西亚的制造成本可能较高,但是就风险性而言,这个市场还是比较划算的。

据叶潍鸣观察,当下东南亚制造的崛起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强烈,但是也确实有一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他认为中国外贸企业不能只片面看到危机,可以转变一下思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东南亚制造崛起的问题,通过转变策略,把其变成中国制造品牌出海走向全球的一个契机,只不过现在更加未雨绸缪罢了。

回溯过去,中国制造偏向于量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品质的把关。但是经过疫情的洗礼后,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外贸企业而言,就需要调整心态思考转型,最大的挑战就是做精做好。

叶潍鸣表示,要进军东南亚市场,与其应用一直以来追求的红海战略,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向蓝海市场进发,这对中国外贸企业来说,是有利无害的,最终可以利用东南亚制造的优势走向全球。

具体来讲,偏向于劳动密集型、原材料生产的企业,还是以中国市场为据点,而那些生产半成品的企业,可以转移到马来西亚,进行后半部分的加工,然后踏上东盟的快车,出口到全世界去。

这种策略在应对当下笼罩全球的经济危机时,不仅可以降低贸易成本,也会降低整个贸易过程中的风险,从而轻松地跨越一些贸易壁垒。叶潍鸣甚至认为,这样的策略或是趋势,在未来10年可能会较为火爆。

通过转变思维和策略,中国外贸企业和东南亚制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水火不容,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可以达成合作共赢的关系。

面对东南亚的本土竞争,外贸企业如何接力应对?

也有一些外贸企业对进军东南亚市场有些许担忧。比如说,马来西亚的物流情况如何?一些产品进入到当地市场,遭遇同行之间的竞争会不会被挤兑?

叶潍鸣提出建议,现在要打开思路、解放思维,去做全球的市场,不要简单地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小的生产加工厂,一条路走到黑终归是不行的。

大多数人提到的物流困扰,其实是很普遍的。先看马来西亚,该国国际物流发展程度是相当成熟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的认知误区。

尤其是海运。很多人从设施和面积等方面去看,认为新加坡的海运能力很强,但是伴随这种能力而来的是高成本的运费。马来西亚从上述两个要素去类比新加坡,确实不占优势,但是它的运输效率和成本都不比新加坡差。

比对过东南亚各个国家市场后,叶潍鸣认为中国外贸企业要转变的思维还有充其量不如充其质、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是提质。这样在进入新市场后,不用担心被竞争对手挤出去,才能走得长远。

在这样一个大的生态圈里,遇到所谓的危机也是检验自身能力的绝佳机会,认清自己,倒逼自己,把产品做精,而不是一味地在数量上取胜。

这时外贸企业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接海外订单,因为线上线下的渠道已经很丰富且便捷了,还要考虑在接到订单后,如何布局接下来的路。

一些传统外贸人在最初级的阶段,通常是参加展会接到订单后直接生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不能继续走老路子。叶潍鸣提出的红海策略或是蓝海策略,都是面对未来竞争的一些手段。

东南亚跨境电商也在蓬勃发展,各方面因素的驱动下,正是传统外贸人转型的时机。无论是B2B还是B2C,叶潍鸣认为外贸人缺少的是策略和思维的转变,或是对某些热点问题的科学判断力。

那么在机遇和担忧同步而来时,外贸企业到底该怎么做呢?叶潍鸣认为:

1、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发展中显示出蓬勃的创新能力,这是创造财富的关键。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基础条件下,产品有突出的卖点,客户会自动找上门来。

2、接到订单后,贸易中和贸易后的环节更重要。提升客户的购物体验,售后服务要跟上,这关系到业务能不能做大做强,对后续的可持续性的运转同样重要。

3、中国制造要想从东盟哪个国家出发走向全球,无论是把其当做平台、跳板、对手还是总枢纽,为了避免不可掌控的事件或是趋势,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如果说中国外贸企业可以把这次东南亚制造业的崛起当作一面镜子,以此为鉴,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那么此后会如何基于该市场迈向全世界,这也是叶潍鸣的一个期待。

(来源:雨果网的朋友们)

分享到:

--
评论
最新 热门 资讯 资料 专题 服务 果园 标签 百科 搜索

收藏

--

--

分享
雨果网的朋友们
分享不易,关注获取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