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亚马逊Prime Day已于北美时间7月8日凌晨12:01(PDT)正式启动。
图片来源:Amazon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销售节奏出现了明显推迟——据Momentum Commerce最新监测数据,Prime Day开启前4小时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4%。相比往年首日销量火爆的表现,这一变化显得尤为突出。
销量下降背后:理性消费正在重塑Prime Day销售节奏
为何Prime Day出现初期“下滑”现象?
从当前海外市场的消费趋势来看,这更可能是消费者行为模式变化的直接反映。
Prime Day的延长,使消费者在更长时间窗口内获得更大灵活性,降低了首日或前几小时的抢购冲动,配合平台大量动态促销机制的上线,消费者倾向在整个周期内持续观察。
同时,在关税政策反复、平台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用户不再只依赖亚马逊一个平台决策购买。今年,Walmart、Wayfair(“四天促销”)以及Target(“Circle Week”)等平台都在相同时间段举行促销活动。
据Tinuiti 2025 年数据显示,14% 的 Prime 会员更倾向在其他网站或 App 上比价选购,41% 的美国 Prime 用户表示今年会花更多时间浏览而非立即下单。
图片来源:Channel Bakers
数据来源:eMarkter
此外,AI技术对消费路径的重构也不容忽视。生成式AI的普及,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在活动期间实时比较价格、预测折扣走势,从而动态调整购物时机和品类选择。这类“技术驱动型消费者”不再盲目冲动,而是主动规划自己的购物策略。
Prime Day吸引力真的减弱了吗?
并非如此——
电商数据分析机构 Momentum Commerce 依旧认为,今年Prime Day销售额将同比增长 14%,与早前在6月预测的趋势相同;Adobe Analytics也发布最新预测报告,活动四天将带动美国线上销售达 238 亿美元,较去年增长 28.4%,相当于两个“黑五”的规模。
尽管早期数据有所下滑,Prime Day的整体销售潜力依然可观,消费者并没有减少支出,只是将决策分散到更长的周期之中。
一项针对2025年亚马逊热销商品销售趋势的调研显示,高价位品类热门产品在Prime Day前夕的销量同比下降27%。其实,这一现象在三月的春季大促期间已有先例,当时高价品类在活动前一周出现显著下滑,但在正式促销开启后实现快速反弹。
通过在活动中后段优化折扣策略与广告资源,高价商品在活动运营后期仍具备显著的增长空间。一些中低价爆款商品,如家居装饰、文具、童装等,在低折扣+高曝光策略驱动下,也能实现持续稳定的销量表现。
对于卖家来说,掌握好全周期的起承转合,更能真正释放这场大促的全部价值。
今年哪些品类更具“爆品”潜力?
节奏变了,并不意味着机会变少。
“爆品”不再是单纯依靠价格打头阵,而是集中在真正能满足当下需求、价格结构合理、内容表达到位的类目上。
Adobe Analytics基于对 1 万亿次消费者访问行为、1 亿个 SKU 和 18 个品类的分析指出,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借此机会,通过折扣“升级换购”更高价商品,例如电子产品、运动器材和家用电器,而在家居园艺、日用杂货等类别上则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平替商品。服装类商品的平均折扣将达到24%,高于去年的20%。
电子产品的平均折扣预计略降至22%。随着返校季临近,背包、午餐盒、耳机、笔记本电脑等学生及办公用品预计将迎来集中购买潮。这类高频使用场景驱动下的商品,拥有明确的时间节奏和强烈的购买动机,是本次Prime Day中最具转化潜力的赛道之一。
与此同时,消费者更愿意为“更值得”的产品付出溢价,特别是搭BNPL(先买后付)等付款方式时更具转化潜力。BNPL服务在Prime Day期间的使用率可能会上升,预计将占整体线上消费的8%,高于去年的7.6%。
对卖家而言,围绕消费者实际需求展开促销产品的内容表达、优惠设置与节奏配置,才能精准切入用户决策路径。
总结
除了应对宏观市场环境的冲击,更多的趋势表明,延长后的Prime Day也在向消费者主导的长期型消费场域转型。
在“理性消费”趋势上升的当下,真正的增长机会,分布在更长的运营节奏里。只有运营更精细、策略更灵活的卖家,才能在分布式高峰中持续获取流量与转化,在Prime Day中“跑”得更久、更稳、更远。
Prime Day进行时,预祝各位出海卖家朋友们爆单爆仓!
(来源: Bakers出海观察员)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