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一场围绕“涉税信息申报”的监管风暴,正在亚马逊卖家圈蔓延。过去几年,注册香港公司、切换主体、分拆流水——这些曾被包装为“避税优化”的做法,如今正被监管彻底推向聚光灯下。
近日,多地税务部门通报称,部分跨境平台企业已启动涉税信息报送工作,首批申报数据超过 6000 家主体。亚马逊也向卖家发送通知,要求在 10 月 31 日前完成企业信息核验与税务资料更新。
就在官方推进申报的同时,一股“换香港主体避税”的风潮在卖家群中迅速蔓延。部分服务商推出所谓“一站式换主体方案”,声称能“避风险、降税负”。然而,现实的反噬比想象更快——不少卖家在更换主体后,店铺资金被冻结、后台访问受限,甚至直接被平台判定为“高风险账户”。
一位运营者坦言:“原本以为能用香港公司规避内地税务核查,结果变更后账户异常,广告都投不了。”这一现象正说明,平台的风险识别机制早已升级——短时间集中变更主体、资金流向异常的账户,都会触发自动审查。
事实上,今年以来跨境行业监管信号愈加清晰。国家税务总局在多地专项行动中点名“跨境电商企业利用境外注册、拆分主体规避纳税义务”的问题;地方税务机关也陆续要求平台定期报送商户涉税信息。监管重点从企业注册地,进一步延伸到资金流与交易链条。
与此同时,亚马逊等平台配合政策,强化了主体一致性与资金透明度审查。任何“换壳”“空壳”“过度拆分”的行为,都可能被系统识别为异常风险,轻则交易受限,重则封号、锁库存。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平台合规要求与税务合规要求正在形成“双重闭环”。
对于卖家而言,这场变化或许刺痛短期利润,却将重塑长期生态。与其冒险换主体,不如趁此窗口期梳理交易流水、补齐票据、完善税务申报。毕竟,合规不再是成本,而是进入门槛。
【合规运营挑战升级,10月22日上海跨境峰会,知名经济学者薛兆丰将解读国际形势与跨境发展方向,更有安克创新CMO等大咖支招跨境新玩法,点此报名】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雨果跨境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