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前,富通天下发起了一项投票:您预测本届广交会效果如何?
图片来源:富通天下云平台(已授权)
共有555人参与,其中,65%的人都认为“一届不如一届”。
如今展会落幕,结果分明。第138届广交会效果究竟如何?史上最严规定带来有益增长了吗?(注意所有引言均为官方报道或者外贸人真实社媒发言)
根据广交会官网报道,第138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2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1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上届增长7.5%,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采购商21.4万人,较上届增长9.4%;欧盟采购商增长32.7%;中东采购商增长13.9%;美国采购商增长14%;巴西采购商增长33.2%。
三个重点:
● 采购商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 “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占比69%;
● 欧洲采购商增长32.7%。
客观上来说,这次展会无论是采购商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所上涨。难怪报道中,用“逆势上扬”这个词,作为了本届广交会的总结。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采购金额的变化。
图片来源:富通天下云平台(已授权) 图片:历届出口成交额与采购商数量图
自疫情后,出口金额就再没有回到巅峰。133-136届的出口金额,均低于119-126届的金额。
现场的外贸人是何感受?
有人干得热火朝天:
● David:“138届广交会比前几届外国人多了很多吗?惊呆了,第三次来广交会,这次是见到老外最多的一次…感觉什么国籍的都有!”
● Tom:“第一天加30个客户,今天加了40个,名片图册两天发完了,不知道能成交几个。”
Lisa回复Tom:“我们也是,第一天加了90多,还只是我一个人的。”
● Jack:“我已经成交四个客户了,有一个二十万订单。”
● Emma:“我忙到没时间联系展会客户,倒是有展会客户交换了名片后主动给我发询盘的,我都没时间回人家邮件。”
有人反响平平:
● Andy:“人流量明显没有春交会多,但多了很多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客商。”
Ben回复Andy:“是的,一带一路国家人流量大了。”
● Cindy:“不如春季广交会啊,春季还接到了连锁店订单,秋季感觉都是一些小客户。”
● David:“我爸说去这个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你还没倒闭,虽然我们每年都去,但是谈成的挺少的”
● Kevin:“电子行业,欧洲市场总共拿到 9 个联系方式,只分到 1 张名片。总体拿到的名片等联系方式要比上一届多一点,但是欧洲市场的客户越来越少,少之又少。”
也有人吐槽不断:
● Shelley:“我们感觉效果比上一届差太多了,人流明显少太多,没有什么优质客户,广交会越来越鸡肋了!”
Mike回复Shelley:“绝大部分参展商的感觉应该和你差不多。”
● Lily:“春季的时候从 10:30 左右上人能忙到收摊,现场下十几万订单付现金,这次秋季只有第一天和后面几天的下午两三点忙。问了下大客户都说这次没来,不知道为啥。这次加的非洲、中亚、印度的客户比较多。”
● Henry:“How much...WeChat...e catalog... 然后不回消息了。”
Paul回复Henry:“一模一样 。”
George回复Henry:“而且我们这届收到的联系方式比上半年少了很多”
● Olivia:“三期第一天,我就收了 1 张名片,还是阿根廷的,感觉要白来了……”
谁在说谎?
每个人说的都是真话。
本届参展企业超过3.2万家,展位数量7.45万个。采购商多,参展商也多,分一分,每个展位也没多少人。再加之产品冷热不均、位置有好有坏,自然感受冰火两重天。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广交会的这几个现象,透露出外贸的成单逻辑,早就变了。
“广交会应该叫全球非欧美国家商品交易会。”
“叫印交会,谢谢。”
关于广交会客户群体变化的吐槽,这几年就没断过。一带一路采购商占比一年比一年多,这届更是达到了69%。
图片来源:富通天下云平台(已授权) 数据来源:各新闻报道 图片:广交会一带一路采购商占比图
对于很多外贸人来说,客户群体变化带来的需求变化,实在令人难以招架。
● Nancy:“价格有优势就好成交,其实很多客户意向挺大的,可是我们价格高,一个都成交不了。我们 15 美金的产品,客人说 6 美金,所以我们老板根本都不去,都派跟单的去,业务员也都不愿意去。”
● Bob:“对,我今天都报 emo 了,我都直接跟客人说别让我报价了,我已经没有信心给你报价了,没有一款能达到你的预期。”
● Grace:“我们也是,产品定位高的这几届都成不了。”
不过,有人视之为砒霜,也有人视之为蜜糖。
据报道:
“我们公司专注于意式半自动咖啡机等小家电研发生产,原本产品主要市场集中在欧洲,但近年来新兴市场增长迅猛。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量超过15万台,南美市场贡献突出。”
“我们开发生产智能化产品和新能源配套产品。这次广交会上,我们接待了近300家采购商,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这几年参加广交会最大的收获是拓展了较多优质的俄罗斯客户,进一步拓宽了俄罗斯市场。”
数据也是如此。
138届广交会现场意向出口成交 256.5 亿美元,其中,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成交占比超六成。
图片来源:广交会微新闻
放大来看,前三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出口1.40万亿美元,占比达50.5%,累计同比增长11.4%。
可以这么说,在欧美市场不景气的当下,新兴市场就是那块不怎么“美味”但是能“填饱肚子”的烧饼。
广交会上,永远不缺好做的生意。
A区的业务员忙到怀疑人生,每天微信步数15000以上。C区的外贸人抱怨:“广交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大家都在耍手机侃大山”;
有研究高空幕墙清洗机器人的企业在展会现场三连签,斩获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马来西亚三国超百万美元订单;也有照明企业亏本参展。
有人会说是行业受限、市场日薄西山,无力回天。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箱包产业够传统了吧,但靠能骑会走的智能行李箱,有的企业迎来第二春:
“我们的展位挤都挤不动,我们都很忙,我们老板也非常忙。”
“在广交会前两天,样品的出货量已经超过1000个,可确定的意向客户超20个。”
“智能行李箱销售是从第133届广交会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每年的出口量增长都超40%,年出口数量现在能占到公司总销量的5至6成。”
不是行业不行,是“老路子”不行,创意与科技永远是硬通货。
总有人说广交会不行,但是,补贴后一万多的广交会,绝对算得上全球最具性价比的展会之一了。
毕竟,同期举行的香港展,更逊色。
● Tom:“2025 年香港秋季电子展,人流量是近 10 年来最少的。三楼左侧和右侧有大量围起来的空位。5 楼 EF馆只有零星几家参展商,其他都是电子配件,仅一楼算是招满了,但是客流量大不如前。外贸行业前景堪忧。”
● Jerry:“不要以为老外忠诚度高,老外已经发现香港展和上海法兰克福展更香了”
Sunona回复Jerry:“香港展冷清到乌蝇都无”
Alice回复Jerry:“但是这次香港展人也不多”
● Peter:“确实,除了听韩国客户和印度客户会谈到广交会,欧美客户好像更多去的是香港展会..”
Mary回复Peter:“但是,这个月 10 月 11 日的香港展会,人好像也不咋多啊”
Sophia回复Mary:“哪里是不多,分明是惨不忍睹………………”
要知道,其中的香港MegaShow送门票、送酒店、送餐券、享高铁交通补贴。即使这样,客流量仍然大不如前,外贸的寒气可见一斑。
或许不是广交会不好,也不是香港展不好,而是全球的展会,都在走下坡路。四十年过去了,曾经靠着展会、杂志就能获客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有外贸人这么说:“现在经济不稳定,买家来广交会,逛展多过下单。现场下单的,要么是老客户返单,要么是展前就已经联系得差不多了。”
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个自媒体人坦言:“我在直播广交会现场, 所以最近新增了好多关注。这六天负责运营的老师整宿整宿地回消息,都是内贸企业在问怎么做外贸的。前几年还说内循环,现在说的少了,国内真的卷不动了。”
一个外贸大V发现:“今年的广交会进口区,印度人也来摆摊了。广交会的客流结构变了,印度商人也伺机而来。”
只能说,中国外贸是围城,墙内的人,都在说内卷;墙外的人,拼命想进来。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的地位举足轻重,各位还是继续深耕吧。
最后,做个总结:
不是中国外贸不行了,是传统市场饱和了,是全球经济变化了;
不是外贸赚不到钱了,是老的产品思维不行了,是采购商逻辑变了;
不是广交会不行了,是展会不行了,是“守株待兔”的获客方式落后了。
未来的外贸,一定是稳中有进的:
市场要稳,不是盲目铺摊子扩大份额,而是在坚守老市场的基础上,发展新兴市场,坚持市场多元化策略;
团队要稳,不是要大开大合盲目改革,而是沉下心深耕产品,在老产品上点亮科技与创意的火花;
营销要稳,不是要盲目砸钱,而是紧跟ABC(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Data、云计算Cloud)技术,通过私域独立站、社媒营销等方式,将公域流量引入私域,一次布局换长期复利,边际成本低到离谱。
各位外贸人,这届广交会,你的感受如何?欢迎评论留言分享。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外贸百事通)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收录于以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