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人口结构变化,许多人开始拿当前中国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进行比较。
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失去的三十年”里,日本企业开始破釜沉舟,布局出海,我们可否汲取经验,化险为夷?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该如何调整发展策略?
艾凡将以日本企业出海的时代推手为线索,剖析在多重困境叠加的背景下,日企是如何实现国际化飞跃的。
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政府采取了高度行政化的产业政策,实施“重点生产方式”(把有限资源用于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之利用好“后发优势”,日本经济实现了“奇迹般”的高速发展。
1950-1973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这一时期,日本GDP年均增速达到9%以上,7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收入翻番的目标。
但随着日本产业结构升级,日美贸易摩擦从轻工业产品,蔓延至彩电、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品。
尽管日本采取措施应对,但贸易逆差扩大的势头依旧无法遏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元升值,日本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差额均迎来飞速扩张,美国接连推出多项报告和协议,双方贸易摩擦升级为贸易战。
1986年,日本在《前川报告》中提出促进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扩内需、调结构、开放市场应对日美贸易失衡,推动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布局。
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票“双泡沫”破裂,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达30年的衰退和通缩。
这场“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内需明显走弱。
一方面,居民部门消费持续下滑,原因在于资产缩水、就业环境恶化和收入下降的叠加效应;另一方面,企业部门投资也大幅萎缩,原因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和需求低迷。
与此同时,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也导致劳动力供给趋紧,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进一步推高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压力。
在汇率升值的叠加影响下,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成本挑战。
此外,亚洲新兴经济体崛起,也给日本制造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企业选择了大举“走出去”,到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成本更低的亚洲国家投资建厂。这既缓解了企业在国内的成本压力,也帮助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产业转移。
内需沉沦和劳动力成本高企,共同促成了这一新的发展格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欧美国家出口占比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出口向亚洲转移。
尤其是2000年后,中国快速崛起,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与此同时,日本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长期以来,运输设备、机械和电机等中高端制造业是日本的传统出口优势产业,20世纪90年代前后占日本出口的70%以上,这为日本企业积累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同时,化工和消费品类出口占比持续上升。
传统制造业优势奠定了日企的产业基础,也使其在新兴经济体崛起的背景下得以顺应形势,调整战略,继续保持出口竞争力,为日企出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1、根据要素禀赋优势选择出海目的地,兼顾新兴经济体市场潜力
日本面临劳动力老龄化挑战,选择拥有丰富劳动力的中国、东盟等新兴亚洲国家。这降低了成本,也兼顾到这些国家广阔的内需市场潜力。
2、立足发达国家市场,强化技术创新和市场驱动
尽管日企出海地区日趋均衡化,但日本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仍占一半左右。
这反映出日企注重挖掘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与巨大内需市场的潜力。
3、发挥制造业优势,顺应产业升级需求
当初,日企凭倘电机、汽车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优势出海应对贸易摩擦。
现今,日企出海范围扩大至高端制造、新材料、消费品等,甚至向服务业和高端研发等领域延伸,体现其顺应产业升级、从前端的研发设计与后端的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中,继续谋求优势的战略。
美国报税季将于1月29日正式开始,至4月15日结束。
不提交或错过提交时间,将会被IRS处以一定的罚款和滞纳金,建议出海卖家们早做准备。
(来源:艾凡咨询公众号)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