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口贸易”
这条外贸人赖以生存的“逃生通道”
可能真的要走到尽头了
从越南开始“服软”,到特朗普对转运商品直接下狠手:40%惩罚性关税直接砸在头上,贴牌换壳这套操作几乎全面失效。
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甚至连日韩这样的“亲美盟友”都被列入征税名单,一夜之间,14国收到了25%-40%的关税通知。
原本靠越南换包装、马来西亚出原产地证的操作,如今面对的是供应链溯源+标签无效+高额惩罚的三重封杀。
这篇文章,小诚带大家一起拆解:这场关税风暴到底在打击谁?对中国外贸又意味着什么?
建议耐心看完,尤其是做贴牌、做东南亚转线的朋友,这不再是趋势问题,是生死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最近的感受~
还没关注小诚的朋友,记得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企诚境外商务通」,每天都有干货更新哦!
目录
一、美国的关税大棒,开始“堵出口的口子”了
二、为什么特朗普要对转口贸易下狠手?
三、谁首当其冲?这几类外贸人最受伤
四、转口路被封,外贸人怎么办?
进入7月,外贸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政策说变就变,关税像过山车一样往上冲。
特朗普在《大而美法案》加持下又杀回舞台。
7月一开局,他就放出狠话,表示要给全球170个国家统一发关税通知,结果因为节奏太快、铺得太广,直到7月9日“关税大限”,真正发出的通知却寥寥无几...
于是7月7日,特朗普团队临时“打了两个补丁”:
1、把原本7月9日要结束的关税豁免期,延长到了8月1日;
2、同时集中公布了14个国家的最新关税税率,明确:如果谈不拢贸易协议,就按这个税率来加收!
这份名单里,有日韩这样的一线盟友,也有多个我们熟悉的东南亚“出口中转站”:
1、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突尼斯:25%
2、南非、波黑:30%
3、印尼:32%
4、孟加拉国、塞尔维亚:35%
5、泰国、柬埔寨:36%
6、老挝、缅甸:40%
图丨界面新闻
这些国家不巧,几乎都是中国外贸人常用的“转口跳板”。这波动作几乎可以说是“精准打击中国出口通道”,而不只是随手一砸。
特别是这波行动和7月初美越之间的关税协议遥相呼应:
1、越南向美国直接出口商品:统一收20%关税;
2、从越南中转的第三国货物:惩罚性征收40%。
什么意思?贴了越南标签也没用,只要货源可疑,直接一刀切。
而特朗普还不忘补一句:“只要这些国家愿意在美国设厂、开放市场,或许我们会考虑‘适当’下调税率。”
连日韩都被打包进来当“征税对象”,可见这次是真的不留情面。谁要敢“帮中国出口找路子”,美国就要给谁“上枷锁”。这不是谈判,这是在堵死一整条路。
美国表面看起来是“追税”,但真正的目标是中国制造。
这次对转口动手,就能看出特朗普的目的并不只是收取关税进而平衡贸易逆差,如果真的为了平衡两国贸易逆差,则应当签署不涉及第三国的关税协议,其实美国政府本质上是在围堵中国制造罢了。
7月2日,特朗普宣布与越南达成新贸易协议:
1、越南对美出口商品需缴纳20%关税;
2、而经越南转运的第三国商品加征40%惩罚性税率;
3、越南则须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全面开放市场。
这显然就是冲着中国来的。看看数据你就明白:
1、202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4.17万亿元,超过对美(3.73万亿)与欧盟(3.68万亿),成为第一出口市场;
2、而越南是东盟中与中国贸易最密切的国家,2024年中国出口到越南的金额高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
3、同期,越南出口美国高达1366亿美元,作为面积不及云南省的小国,这一出口额非常“异常”。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国产品“转口漂白”后出口美国的。
02 《301调查》升级,美国动真格
此次打击转口贸易的真正底气,来自于美国越来越完善的“供应链溯源”技术和监管体系:
1、零部件是哪国生产?
2、原材料是否源自中国?
3、包装、组装有没有实质加工?
只要怀疑你是“洗产地”,就直接视为规避关税,加征惩罚性税率,甚至没收货物。
03 中国制造必须“多交钱”
现在的种种行为也能理解美国正在设计一个全新的“中国制造成本公式”:
中国制造成本 = 生产成本 + 惩罚性关税(40%↑) + 合规成本(20%↑) + 市场损失(15%↓)
也就是说,一家中国企业如果还想卖货到美国——不但要面对高达40%的关税,还要承担越来越严的供应链合规要求(比如产品需要全链路证明“没在中国生产”),最后客户还可能因为“不确定性太大”直接换供货商,市场份额也流失。
在这种“全链条加压”下,特朗普想看到的是三种结果:
1、成本太高 → 被动退出
像家具、纺织、塑料制品这种以“便宜”为优势的行业,价格一上去,竞争力立刻被削弱。
2、技术受限 → 被迫剥离
高端制造企业(比如做电池、芯片的),为了保住客户,只能考虑将关键环节移出中国。
3、盟友站队 → 中资被“请出去”
东南亚国家为了保住和美国的贸易关系,开始清查中资项目。比如最近,越南就已经叫停了3家中资电池厂的扩建申请,理由是“接受美方合规建议”。
这轮打击波及面极广,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
1、依赖“转口+贴牌”的外贸公司
原本通过第三国加工、贴标避税,现在不仅避不了,还增加物流、换单、代理等额外成本。很多原本有10-15%利润的单子,现在做一单亏一单。
2、以东南亚为跳板的SOHO群体
很多自由外贸人将货发到越南、马来西亚做最后一道“洗白”,现在被查得更严,单子被客户砍价、延期、退单现象频发。
3、OEM/ODM厂商被连带受损
一些工厂给贸易商做贴牌代工,如今下单量下降。客户开始要求“做合规报关”,不仅增加对产品溯源的要求,也对生产提出更高合规压力。
面对“转口不灵、贴牌无效”的局势,外贸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出发:
01 转口不行,那就合规转线
虽然“洗产地”越来越难,但依然有一些相对合规的“曲线操作”方式,可以尽量降低关税风险,但是也要注意,以下方案以优化流程、合规转线为主,真正的贴牌换壳套路,很容易被查的哦!
1、马来西亚枢纽模式
依托巴生港的保税区,利用本地换柜、重新包装、申办马来西亚CO原产地证,可以把关税从40%压到10%以内。适合标准化产品。
2、泰国-越南“协同制造链”
利用RCEP优惠原产地规则,中国+泰国分段加工,在越南进行最终组装。路径更长,但合规性更高,可降低约30%的整体税负。
3、阿联酋“中转跳板”模式
阿联酋对美出口量小、政治关系稳定。部分企业将货运至迪拜进行重组包装,再出口美国,作为“新兴转口通道”正在被尝试。
4、海南离岸贸易+新加坡金融协同
通过海南自由港政策+新加坡融资、报关支持,构建合法离岸贸易链条。适合体量较大的工贸一体企业。
02 换赛道,走得更远
如果一味围着美国市场打转,迟早会被政策卡住。现在是重新布局市场和产品的好时机。
1、多元市场布局,减少对美依赖
中东、拉美、非洲、东盟这些正在快速成长的新兴市场,未来几年增速都不容小觑,现在不做准备,机会就被别人抢了。
2、提升附加值,摆脱价格战
低价、贴牌、代工的红利快耗尽了。有品牌、有专利、有设计感的产品,才有议价空间、能合规赚钱。
3、走品牌路线,发展小B/DTC客户
Temu、Shein、TikTok Shop、独立站……去中心化渠道已经打开。你不一定要靠大B客户,也能玩转跨境!
小诚知道很多外贸人最近都在纠结:转,还是不转?做,还是等?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趋势。那种“贴牌+中转+纸上材料”的玩法,能活多久?还值得继续投入吗?
如果你真的还要做美国市场,那就别怕折腾产能;如果你想稳一点,那就趁现在窗口还开着,赶紧研究其他市场。
现在的你还在做转口贸易吗?最近有没有遇到查验、客户砍价的问题?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经验,我们一起探路!
(来源:(文章来源:公众号:企诚境外商务通))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