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未来三到五年的中国企业出海,它可能会更像是一场从跨境电商到跨国经营的结构性跃迁:流量打法仍有用,但核心竞争力将会逐渐从线上转到线下、从轻资产转向轻重并举、从套利窗口转向长期合规与本地价值创造。
首先,市场重心的继续南移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的重要原因,就近生产、本地合作的含金量将会越来越高。在那么多出海目的地市场中,东南亚将仍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第一站。而东南亚市场的机会点,很可能会在数字经济。去年11月由Google、Temasek和Bain发布的《e-Conomy SEA 2024》显示,2024 年东南亚数字经济GMV约为2630亿美元,同时正经历着利润率改善与增长回温,区域对生成式 AI 的投入回本周期在 12 个月内的比例显著提升。这为中国的电商、营销基础设施、AI 工具与SaaS出海提供了需求端的安全垫。
但需要注意的是,仅靠远程发货的时代正在变窄。例如印尼先后对跨境电商与低价外来平台加强监管,TikTok Shop不得不与 Tokopedia进行结婚式合作,合作后才得以起死回生,恢复增长。这类监管的摆动,使得中国企业选择与本地合资、与既有本地平台共建生态成为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更稳妥的路径。
第二,以价取量的跨境电商平台可能将会继续高歌,但与此同时,合规与关务红线将会迅速抬升。例如中国出海平台Temu与SHEIN虽然仍在欧美扩张,但现在却面临两条硬约束。其一,是产品与平台责任的监管锚点——欧盟已依据《数字服务法》(DSA)与海关改革草案,对平台的产品安全、非法商品管控提出更高义务与要求,近期就点名了Temu未能有效防止违规违禁商品的销售;其二,是小包低值免税(de minimis)政策收紧——欧盟拟在新的海关改革中取消150欧元的免税门槛,并已经开始讨论对境外小包征收2欧元处理费。美国方面,国会与行政层面围绕着19 U.S.C. §1321的改革不断推进,政策已经走向缩紧或取消免税便利。这些政策转变都意味着,跨境直发的成本优势正在渐渐消退,对中国出海企业而言,海外仓与本地进口商模式在相比之下将更具确定性与稳定性。
第三,中国制造正从出口品升级为“本地制造+本地供应链”的新模式。汽车与电池产业链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重资产出海”。在整车领域,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原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后据路透报道量产节奏或将调整至2026,并将同步推进土耳其项目。不难看出,比亚迪布局的本质,是利用了欧洲与周边的产能来对冲关税与地缘波动。在电池领域,CATL在德国阿恩施塔特投产、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推进千亿级项目,并计划进一步在欧扩张。动力电池在地化、本地化不仅能够服务欧洲车企,也能为中国品牌的欧洲本地化提供容量与身份。在整车+渠道领域,Stellantis零跑的 JV 把“中欧联合开发+欧洲生产/销售”变成模板,配合奇瑞在西班牙的落地,“与全球车企合作制造/贴牌/联合平台”将因此成为 2025–2027 的常态选项,并以技术—渠道双轮驱动降低政策风险与品牌的冷启动成本。
第四,资本与品牌全球化将会进入“披露更严,路径更多”的周期。SHEIN多次调整上市地点,如今据多家报道已向香港递表,同时也在伦敦推进。对SHEIN来说,供应链披露、劳工合规与 ESG 议题,是其迈向公开市场的必答题。不难看出,出海品牌要想做大估值、想要全球融资,必须把原本的成本和速度优势转译为合规、透明度与品牌力优势。
第五,产业出海与AI的结合将把过去的营销工具出海升级为全链路效率出海。东南亚企业对GenAI 采用与回报周期的缩短,叠加本地生态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将会使AI赋能的供应链协同、品类规划、客服与风控变成真正的利润源。而在新能源赛道,CATL也正从原本的卖电池转向建立一个能源系统与平台,把绿色能源能力输送到欧洲电网与车企体系中,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技术平台化正在成为中国公司海外增长的新动力。
那么,在了解这些趋势后,出海企业到底该如何操作?
未来的中国企业出海,是把世界当市场,更是把世界当产地与根据地。谁能最先完成本地制造+本地合规+本地品牌的三重跃迁,谁就能在监管收紧、成本抬升的环境里,把不确定性转化为长期的竞争壁垒。
(来源:独立站小U)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