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不少做亚马逊、速卖通的卖家几乎同时收到来自税务局的“补税提醒”短信,涉及范围涵盖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湖北等地。
短信内容一致提到:申报的三季度增值税销售收入,低于互联网平台向税务机关报送的金额。短信要求纳税人核实确认,如属申报错误,应在10月27日前完成更正,否则可能因逾期产生滞纳金。

图源:卖家截图
短短几小时内,该信息就在跨境圈内迅速发酵。有卖家质疑“是不是系统群发,我们并没有少报”。
从晒出的截图来看,通知均由当地税务机关发送,措辞规范、落款明确,显示这并非个案,而是一场覆盖多省市、同步启动的系统级核查行动。【压力之下,卖家更应多渠道布局。11月4日(深圳)澳洲跨境电商增长峰会,现场首发多平台开店新政及大卖营销实战,点此快速报名!】
01
“补税”短信突袭
据卖家反馈,目前收到短信提醒的多为按回款金额申报的商家,而按销售额申报的暂未被波及。这意味着税务机关与平台报送数据的比对机制,正精准锁定异常申报区间。
税务部门提醒,平台内经营者如收到合规申报提醒,应当及时核对其在各平台及线下取得的收入,确认是否存在少申报情况。如属申报错误,需及时依法更正申报,以避免产生滞纳金。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按照税法规定,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销售款项索取凭据的当日;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日。平台内经营者应当据此如实申报线上和线下发生应税交易取得的全部价款。
事实上,这场“补税短信风波”并非突发。早在本月中旬,亚马逊就向卖家发布通知,称将自本季度起正式向中国税务机关报送中国卖家的相关经营信息,包括店铺、交易、结算账户及联系人等关键数据。有卖家打趣:“原以为亚马逊能硬气一点,没想到这么快就下通知了。”
而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今年10月起正式实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该规定要求所有主流互联网平台——无论是国内的抖音、淘宝、小红书、拼多多,还是跨境平台如亚马逊、Lazada、SHEIN、TikTok Shop、Shopify——都需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交易金额、佣金、收入等详细信息。
税务部门会基于平台报送数据与企业自报数据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明显偏差,便会通过短信或系统提示进行“合规申报提醒”。这也解释了为何卖家收到的短信中,措辞是“提醒核实”,而非直接“追税”——但对于部分申报差额较大的卖家来说,这一步提醒已经足够敲响警钟。
这一短信提醒背后,其实是数据报送机制全面落地的直接体现。换言之,税务局的比对系统已经能从源头掌握卖家真实交易情况。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超6500家互联网平台完成备案报送,覆盖率超过应报平台总数的95%。其中,跨境主流平台如亚马逊(覆盖22个站点)、eBay、速卖通、Lazada、Temu、SHEIN、TikTok Shop、Shopee、沃尔玛、Wayfair、美客多、阿里巴巴国际站、Shopify、Coupang、日本乐天等,均已在国家税务总局系统完成备案。

图源:国家税务总局
不过,卖家不必过度忧虑。税务部门也在今日(10月27日)明确表示,此次短信提醒的对象仅限于自行申报收入与平台报送收入差额较大的少数经营者,对占平台主体的中小微企业几乎无影响。雨果跨境也向多家中小卖家核实,均表示尚未收到补税通知。其中一位卖家反馈“我有一个公司主体销售额仅不到2万,并未收到短信通知。”
目前,平台内超过九成经营者属于中小微企业群体,在现行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下,其应纳税额相对较低,甚至部分无需缴税。但对少数存在漏报或错报的卖家而言,这场“提醒”实则是一次政策信号——平台报送机制落地后,数据不匹配将成为合规风险的第一触发点。
02
短期焦虑与长期规范的博弈
尽管大多数中小微卖家的税负不高,但对于少数存在申报差异的卖家而言,这种政策提醒无疑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实际操作中,他们的感受往往比政策条文更直观,也更易引发焦虑。
基于此,一位长期从事东南亚业务的卖家在行业论坛上吐槽:“国际物流费、平台佣金、海外仓储费、汇率成本、人工成本,还有各种合规认证费用,最后能落到口袋里的利润寥寥无几。辛辛苦苦做了几年,到头来利润几乎都要用来补税,这简直是把人逼到绝境。”
这一吐槽反映出跨境电商链条相比国内电商更加复杂,卖家需要承担更高的经营成本。
针对这一现象,行业内部也存在不同声音:一部分人认为,跨境行业发展多年,积累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交易申报不规范、税务处理滞后等,靠一次性补税难以彻底解决,“一刀切”式执行并不合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跨境电商经过十几年的成长,早已不是试验性行业,卖家理应为自身的税务申报负责,合规是成熟市场的基本要求。
有跨境财税专家对雨果跨境表示,从长远看,补税有助于推动跨境电商的合规化,也能促进行业税制公平,“但从当前现实看,在全球外贸形势复杂、物流成本高企、汇率波动频繁的背景下,这类集中性补税对中小卖家资金流影响较大,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定阵痛。”
他也同时强调,卖家不必过度恐慌。“长期以来,我国对跨境电商实行‘放水养鱼’式扶持,确实让行业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也积累了部分灰色操作空间。此次涉税信息报送,更多是一种信号的释放——‘报送’不等于‘补税’,这是两个动作。”
无论此次补税范围最终如何,税务规范化已经迈出关键一步。
短期内,那些依靠灰色操作、低申报乃至刷单取胜的卖家,可能将被清出市场;而坚持合规经营的商家,则将迎来更稳定的发展环境。随着交易数据逐步透明、税务机制趋于完善,部分平台GMV或将出现阶段性波动,卖家活跃度和商品价格也可能短暂调整。
但从更长期的视角看,税收合规正在成为衡量跨境企业经营实力的“硬标准”。这场补税风波,意味着行业正从野蛮生长阶段迈向制度化竞争的新时代。
【扫码添加雨果合规顾问,破局财税难题】

文/雨果跨境 封面/图虫创意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雨果跨境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