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3日,国务院颁布的《物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这项旨在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法规,其影响正迅速传导至跨境电商领域。
《规定》要求平台企业(含跨境平台)定期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及收入信息,这一关键举措,与海关正在大力推行的跨境电商阳光化通关(尤其是9610模式)形成监管合力,对长期依赖“买单出口”、“双清包税”等灰色模式的卖家敲响了警钟,将9610报关从“可选项”推向了“生存项”。
一、 《规定》核心:平台信息报送,卖家交易“透明化”报送主体明确:《规定》覆盖对象清晰指向“互联网平台企业”,包括为交易双方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服务的经营者。这意味着亚马逊、eBay、速卖通、TikTok Shop、SHEIN等主流跨境平台的中国卖家均在监管之列。
报送内容关键:平台需在每季度结束后次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即卖家)的身份信息(如营业执照、身份证等)以及其上季度在平台取得的销售收入信息。处罚严厉:对于未按规定报送或报送信息不实的平台企业,将面临最高5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被责令停业整顿。这迫使平台必须严格执行报送义务。
解读:此规定直接打破了跨境电商卖家在税务部门面前的“隐身”状态。平台报送的销售收入数据,将成为税务机关核查企业申报真实性的重要依据。过去依赖平台数据不透明而进行的税务“筹划”空间被大幅压缩。
二、 联动效应:平台数据+海关数据交叉稽核,“买单出口”无处遁形😬
《规定》的深远影响在于其与海关通关数据的联动效应:
数据碰撞风险:税务部门掌握卖家真实的平台销售收入后,必然将其与卖家向海关申报的出口数据进行比对。
“买单”模式致命缺陷:传统“买单出口”模式下,卖家实际经营主体(A公司)与海关报关主体(B公司,通常是货代购买的抬头)完全分离。平台向税务局报送的是A公司的销售收入,而海关记录的出口数据归属B公司。
风险引爆点:当税务局发现A公司有巨额平台销售收入,但在海关系统里却几乎没有以A公司名义的出口记录(或记录金额远小于销售收入),或者发现A公司收汇金额巨大却无对应报关单证时,巨大的数据差异将直接触发税务稽查或外汇核查。稽查的核心就是:货物如何出去的?钱如何回来的?是否如实申报纳税?😬
警示:在《规定》实施前,“买单出口”的主要风险集中在海关层面(如买单公司出事牵连货物)。新规实施后,风险急剧升级至税务稽查、外汇管制、甚至刑事责任(如涉及偷逃税、骗税、逃汇)层面,且证据链条(平台收入数据)直接握在税务局手中。
三、 9610报关:新规下合规通关的“生命线”
面对《规定》带来的强监管环境,采用符合规定的跨境电商监管方式通关,尤其是“9610”(跨境电商B2C零售出口)模式,成为卖家合规运营的关键环节。
模式本质:9610是海关专为“小批量、多批次”的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设计。核心是“清单核放、汇总申报”。卖家(或其委托的报关企业)将每批出口商品的交易、支付、物流“三单信息”推送到海关系统进行清单申报(无纸化、快速通关),然后定期将清单汇总形成正式的报关单进行申报。
新规下的核心价值:
主体一致:9610报关单上的申报主体就是实际经营店铺的卖家本身(或其备案的跨境电商企业)。这确保了平台报送的销售主体与海关出口主体、最终收汇主体三者高度一致,完美匹配税务和外汇监管要求。
数据贯通:三单信息(平台交易单、支付凭证、物流运单)是9610申报的基础,天然实现了交易流、资金流、货物流的“三流合一”。这为税务部门核实业务真实性、进行后续管理(如核定征收、免税申报)提供了完整、可信的数据链。
阳光化保障:9610是国家认可且鼓励的跨境电商出口方式,报关数据直接进入海关、税务、外汇系统,从根本上规避了“买单”带来的法律风险。
政策红利基础:对于符合条件的无票出口货物,9610是享受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政策以及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如4%)的必要前提。没有合规的9610报关单作为支撑,这些税收优惠无从谈起。
四、 不走9610(或合规方式)的利害关系:风险远大于成本
在新规环境下,继续回避9610等合规报关模式,代价将极其高昂:
税务风险:
被认定为内销补税:因无法证明货物实际离境,税务局可能将平台销售收入视为国内销售,要求补缴13%的增值税及附加、25%的企业所得税(或无法享受核定征收优惠)。
偷逃税认定:隐瞒收入、虚假申报等行为面临补税、滞纳金、0.5-5倍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外汇风险:
收汇难:无对应报关单,境外销售所得难以通过合法渠道(银行)合规回流境内公账。
逃汇嫌疑:通过第三方工具(Payoneer、PingPong等)提现至个人账户或地下钱庄回流,一旦被查实,面临外汇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资金冻结:异常收汇行为易触发银行风控或外管重点监控,导致境内账户甚至境外平台资金被冻结。
经营风险:
稽查成本:应对税务、外汇、海关等多部门联合稽查,耗费巨大时间、人力和财力。
供应链中断:涉案货物可能被扣留,影响正常经营。
信誉受损:企业及法人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影响贷款、招投标等。
平台风险:平台在强监管下可能对不合规卖家采取限制措施。
五、 建议:拥抱合规,主动转型
立即评估现状:梳理现有出口模式、报关主体、收汇路径、税务申报是否匹配。识别风险点。
设立合规主体:以实际运营店铺的公司(或新设专门公司)作为9610报关主体,并在海关进行跨境电商企业备案。
打通9610通道:选择熟悉9610操作、服务可靠的报关行或物流服务商合作,建立稳定的清单申报和汇总申报流程。解决进项发票问题(如更换供应商、与工厂协商)。
匹配收汇:确保境外销售收入通过公司公账(或符合规定的跨境收款账户)合规回流,金额与报关数据基本匹配。
税务申报合规:基于9610报关单和平台收入数据,依据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税收政策(免税+核定征收)进行准确申报。寻求专业财税顾问支持。
数据管理:妥善保存平台交易数据、支付凭证、物流单据、报关单证等,确保业务链完整可追溯。
结语:
《物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对平台经济税收监管进入新阶段。对跨境电商而言,它与海关对阳光化通关(9610)的推动形成“双剑合璧”,彻底堵死了通过信息不透明和主体分离进行避税的灰色路径。
继续固守“买单出口”等旧模式,无异于在监管的聚光灯下“裸泳”,风险敞口巨大且不可控。拥抱9610等合规通关方式,虽然初期可能面临流程调整和成本上升(可通过退税部分抵消),但换来的是经营的安全、可持续和享受国家政策红利的资格。合规化转型已非长远规划,而是当下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跨境电商行业“合规为王”的时代,已然到来。
(来源:9610报关讲解)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