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Bella说海外社媒
偶然刷到一份最新调研,B2B采购决策者中,千禧一代和Z世代已经占到 71%。过去两年这个数字还是64%。从这个趋势来看,如今我们的客户正在深度依赖网络信息,而非展会、邮件、甚至老客户推荐。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组数据:有 60% 的B2B买家会在做决定前看数字内容;51% 的人会通过YouTube视频了解供应商。这意味着,他们不是在电话里打招呼,而是在网上“逛马路”、比“商品”,一旦感兴趣才开口。
换句话说:今天的新客户,先看你上线的形象,再决定要不要找你。而你在LinkedIn、YouTube、FB/IG上的“露脸率”,也影响着别人是否把你记进潜在供应商名单。
有个客户,原本通过展会每年能对接二三十家新客户。他对我说:“我每年都跑展位,搬产品,洒资料,但近两年展会效果突然差很多,成本也高得离谱。”听着他话里的焦虑,我就说,数据都在告诉你,“客户去哪儿了?”答案很简单:线上。
那些高质量的采购经理,他们早做了充足的客户背调,行程做的很细,已经提前booking ,所有的info在互联网已经很充足。
互联网上的各大平台搜罗了我们的信息。LinkedIn看你主页、看你的行业观点;在YouTube上搜产品视频;在FB/IG上看你有没有客户现场图;短视频甚至能在几秒钟内让人记住你是谁。
如果你没在线上线下结合地做,再多产品拍照都等不到真正的咨询。
当我们深度观察这个“线上行为路径”时会发现,每个平台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LinkedIn:决定你是不是“行业内的可靠存在”。你发的文章、你的分享、你的公司主页,这些构成初印象。
YouTube:当别人想更深入了解你,就会找长视频看流程、使用场景、设备操作——这里是“解释产品”的场景。
Facebook / Instagram:它们不是娱乐平台,它们帮助你“在买家日常刷屏中持续出现”,小内容不断叠加信任。
AI短视频:让你在内容生产上不再被“耗时间”卡住,形成持续更新的节奏。
这就有点像“信任管道”:客户先看到你,感受到你专业,再被你的内容打动,最后才主动联系你。一个完整的轨迹,不是一篇企业新闻就能承载的。
这不是为了“一天涨100粉丝”,而是为了“让合适的人看到、记住、相信你”。你不再被动等客户来,而是在客户心中“早就住下了一个位置”。
而且做好这个体系,不仅是一种营销动作,更是一种长期资产:内容放在YouTube、LinkedIn上,随时间沉淀累积价值;你的客户关系模式可以复用复制,不依赖于单场展会或单个业务员。
封面来源/Bella说海外社媒
(来源:Bella说海外社媒)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