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愉悦家纺,这家给宜家、迪卡侬等200多家国际品牌代工了20年的山东滨州老牌工厂,年产面料4亿米,却从未拥有过属于自己的品牌声量。
2021年,这家老牌家纺工厂像一个新手,下场在亚马逊开出第一家店。谁能想到,仅仅两年后,他们就实现了全面盈利,而敲开全球市场的“金钥匙”,竟是一块普通的厨房洗碗巾和一张创新的野餐垫?
从B2B代工到B2C品牌之路,愉悦家纺的蜕变,不仅是一家制造企业的转型故事,更是为无数渴望出海的中国“工厂型卖家”,趟出了一套可复制的实战方法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愉悦家纺如何将20年的工艺沉淀,用一针一线为中国智造织出一份全新的出海地图。
今年是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商务部最新公布跨境电商综试区新增到178个。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规模达2.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再创历史新高。
这股不可逆转的浪潮,正为那些拥有深厚制造功底的传统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窗口期。其中,就有一家中国纺织企业,就完成了一次从幕后代工到跨境品牌的转身,这便是愉悦家纺的故事。
说到愉悦家纺所在的纺织工业,如果我们追溯它的历史,就会发现纺织其实是中国最早的全球化产业之一。两千多年前,张骞通西域,就把的绫罗绸缎带向世界;如今,跨境电商,又以惊人的效率,将中国纺织品直接送达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家中。
故事要从黄河三角洲的纺织产业带说起。
滨州,作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种植区和棉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其纺织业发展历史可追溯至
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青岛国棉四厂迁入滨州,滨州纺织业开始起步。到21世纪初,滨州已形成了完整体系,织机数量、印染能力和产业门类在全国都位于第一梯队。2003年,愉悦家纺在滨州高新区成立,占地面积1180亩,从诞生之初就被滨州市寄予厚望,希望它成为代表市里的家纺名片。
产量持续攀升的同时,也把品质刻在了基因里。愉悦拥有国家级实验室,能进行80多种严苛的测试,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最高标准。它是宜家全球纺织品组中国唯一优先供应商,同时也是迪卡侬、MUJI、ZARA等全球200多家品牌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B2B的世界里,愉悦家纺无疑是成功的,它以可靠的品质、稳定的交付和规模化的成本优势,赢得了全球头部采购商的信任。然而,强大的代工能力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长期愿景,尽管自家产品早已悄然进入全球家庭,却始终缺少自己的声音。
为什么开始做跨境?愉悦集团跨境业务负责人Eva坦言,背后有两个原因:宏观上,跨境电商正成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引擎,愉悦想要拥抱变革;微观上,“老板一直有个品牌梦,想让我们的好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真正触达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手里。”
这句话道出了愉悦家纺的转型内因,也反映了无数中国制造企业的内心渴望——从价值链的中游向终端延伸,构建自己的品牌认同。
真正的拐点发生在2021年。愉悦开始组建了一支小团队,在亚马逊的美国站点开设了第一家跨境电商店铺。那一年,“跨境电商”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1.98万亿元,增长15%,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宏观风向对了,但对一家大型制造企业而言,转型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
愉悦的转型,首先是一场思维的革命。在B2B模式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需求明确、流程固定,企业只需满足少数采购商的明确要求。
而在B2C模式下,企业需要直面千变万化的消费者需求,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处理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位消费者都是评审团成员,用钱包投票决定产品的生死。
如何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点?愉悦的答案是“两步走”——一边,坚守产品品质的核心壁垒;另一边,拥抱数据驱动的敏捷迭代。
我们可以深入两个具体案例,来了解愉悦究竟是如何完成从0到1的跨境之路。
【案例一】从厨房角落到全球餐桌
那段时间,愉悦团队化身数据矿工,天天泡在亚马逊,翻品类、扒评论,用亚马逊提供的探索工具画出“痛点地图”,最终选出第一款产品:
厨房洗碗巾——这个看似平凡又饱和的品类,却成为愉悦跨境电商之路的关键一步。
为何选择厨房用品作为破局点?这背后是一套选品逻辑,Eva称之为“CBD”(Customer Business Development)三维交叉模型——先看市场是否够大(Business),再分析竞品和消费者痛点(Customer),最后匹配自身的核心优势(Development)。这三个维度的交叉点,正是市场机会所在。
Eva进一步分析,首先从策略上,愉悦选择了克制的第一步,不是高举高打,而是用最小可行性产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去验证路径,先把市场打通;其次从消费者需求上,
愉悦调研发现,大量消费者在评论里抱怨厨房洗碗巾“不吸水、易掉色”,而该痛点对于拥有染整工艺和材料测试优势的愉悦而言,并不是难题。
当时愉悦做了两件事:在材料与工艺上死磕,把实验室里能被量化的指标转化为体感的改善;在外观上,尊重欧美用户的审美偏好。最终,产品上线后,销量迅速冲进品类Top100,评分保持在4.5以上。
这个起点给了愉悦巨大信心,也验证了跨境电商的第一性原理:即便在红海里,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也是可被捕捉、可被制造的新增量。
【案例二】野餐垫中的创新破局
如果说厨房用品是愉悦迈出的第一步,那么真正让愉悦跨境团队找到感觉的,是一款户外野餐垫。
这个案例更直观展示了“工厂型卖家”的竞争优势。
愉悦通过1个月的数据分析和上百个竞品挖掘,把价格区间、尺寸规格、材质与评价焦点一一做了归档,最终发现了一个需求缺口:市场上的野餐垫大多集中在19.99美元价位,尺寸普遍为60英寸,但用户评论中被忽视的需求却是“更大尺寸”和“防风、防沙、防水功能”的真实诉求。
“巧的是,我们常年给地产客户做防沙防水的垫子。”Eva的这句巧合也是愉悦的优势,他们把原本用于B端的材料与工艺降维迁移到C端,针对“防风”开发功能细节,做成超大尺寸,并把价格定在30.99美元,直接跳出低价同质化的“泥沼”。
结果,这款产品上线后大获成功,第一年就成为了爆款,至今仍稳定贡献销量与利润。
通过对愉悦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提炼出“工厂型卖家”的跨境电商方程式——“数据挖掘-差异化设计-精细化运营”三步走策略:1、数据挖掘:
从海量市场数据中识别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点;
2、差异化设计:
利用自身供应链和工艺优势,开发具有独特卖点的品类;
3、精细化运营:
建立敏捷的库存管理系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这套方法论,可以将传统制造业的工艺优势与数字化运营的敏捷特性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竞争力。
Eva告诉我们,愉悦的跨境业务从2021年投入,到2023年实现盈利,目前实现了9大品类的全面布局,并计划从美国站点拓展到欧洲站点。
对于愉悦家纺这样的传统制造巨头而言,这条转型之路充满未知,但并非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跨境电商,尤其是像亚马逊这样的全球性跨境电商,正在扮演着“新外贸操作系统”和“转型加速器”的角色,它为愉悦家纺这样的企业提供了一套从入门到精通的系统化方法论。
转型的第一道坎,是组织和人的认知迭代。愉悦家纺选择的亚马逊“大客户开店专享通道”,其核心价值并非“通道”二字,而是一套“陪跑式”的引导体系,旨在系统性地解决“从0到1”的问题。
开店前:顶层设计:
亚马逊资深大客户经理会介入,协助进行资质审核、团队搭建规划与初期运营体系设计,确保企业在出发前就走在正确的航道上。
开店中:技能注入:
亚马逊经理团队提供持续的运营指导、工具培训与数据分析支持。愉悦跨境业务负责人Eva坦言,自己作为B2B出身,最初连许多电商术语都不懂,“亚马逊卖家大学”成了她的入门必修课。
开店后:持续进化:
辅导重心转向更高级的品牌打造、业绩复盘与长期发展规划,帮助企业从“会卖货”进化到“懂品牌”。这种全链路的支持,本质上是平台将多年沉淀的最佳实践,打包成一套可执行的动作,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企业转型的门槛与试错成本。
如果说陪跑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那么数据工具则解决了“做什么、为谁做”的根本问题,这帮助愉悦家纺完成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核心转变。
在B2B时代,产品开发依赖于大客户的需求和模糊的行业经验。而在B2C时代,亚马逊提供的商机探测器(Product Opportunity Explorer)与品牌分析(Brand Analytics)等工具,成为了愉悦家纺挖掘用户痛点的“数据雷达”。
当运营走上正轨,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如何建立品牌?“前段时间,亚马逊大客户团队来公司,花了一上午,拿着我们的后台数据逐项剖析,给出了包括链接优化、操作细节在内的具体建议,帮助我们慢慢建立品牌影响力。” Eva的这段经历说明,亚马逊的赋能是持续且深入的。
这种“面对面”的精细化辅导,结合亚马逊网站提供的品牌旗舰店、A+内容、品牌广告等三十多种工具,以及Transparency透明计划等品牌保护机制,共同构成了一个“品牌孵化器”。它让企业有能力、有保障地将产品力沉淀为可被消费者感知的品牌资产。
即便有全套方法论加持,转型之路也非一帆风顺。让Eva印象深刻的一次库存危机,成为了检验愉悦转型成果的试金石。
由于对季节性需求预估不足,愉悦曾面临户外产品库存积压的危机,沉重的现金流压力随之而来。面对危机,愉悦并未退回简单的降价清仓老路,而是展现出一种基于数据和敏捷思维的解决能力。
一条订单,从坯布到成品,常规要90天,愉悦创造性地设计出“三段式”库存布局:一部分库存留在工厂,一部分放在海上,一部分前置到亚马逊的FBA仓,打通了一条72小时的快速通道。最终,将后端的生产周期与前端的需求波动柔性连接起来,成功化解了危机。
愉悦那次踩坑之后的自救,恰好踩在了全球跨境电商供应链变革的脉搏上。《韧性重构——2025全球跨境电商供应链发展趋势》报告指出,跨境物流供应链经历了“运”(跨境运输)、“仓”(仓储布局)、“配”(配送体系)、“网”(链网协同)的阶段性跨越,由“单一的物流支撑”向“供应链协同服务”转变。
物流仓储与卖家的成本控制息息相关,而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有效性又与终端客户的体验息息相关。《韧性重构》报告基于对卖家财务报表的抽样测算显示,物流仓储成本占跨境电商整体运营成本的15%-20%,仅次于产品成本,是影响企业利润的关键变量。同时,全球超过50%的消费者将“包邮”作为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超过30%的消费者非常重视“退换货政策”和“次日达”服务。
因此,跨境物流的核心目标不再仅仅是“送达”,更是一套“服务”——帮助卖家实现库存布局与周转、提升供应链效率、推动产品迭代与创新。
这或许也是“供应链即服务”(SCaaS)模式成为趋势的原因。这背后,亚马逊等跨境电商一直在持续投入。
例如,亚马逊近期在供应链、商品选择、品牌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产品服务更新升级计划,其中包括:亚马逊全球物流(AGL)不断开通新航线,亚马逊仓储与配送网络(AWD)也在全球增设新仓库。这些举措,为像愉悦这样的“智慧供应链”企业增加一个强大的“全球物流基础设施”。
愉悦家纺的故事,毫无疑问是中国制造业转型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当我们把视角从这家黄河岸边的企业拉远,会感受到一个由政策、市场、产业与技术共同驱动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共振正在发生。
在政策层面:
连续十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跨境电商”,已经从新兴业态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的物流与海外仓体系,为出海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础设施。
在产业层面:
中国拥有41个主要工业门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体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其深厚的制造业底蕴,为品牌出海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供应链“兵工厂”。
在市场层面:
全球消费者的天平正在倾斜。根据Ipsos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的全球信任度在5年间(2019年-2024年)上升20个百分点,超过七成的海外消费者认可中国品牌的“创新”属性。
在技术层面:
大数据与AI正在抹平地理与时间的鸿沟,从预测、在途可视到客服与营销,正在把“时差”变成“效率差”。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再回看愉悦家纺的转型和跨境之路,便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它不只
是一个企业的孤勇,而是无数中国制造者顺势而为、主动求变的缩影。在愉悦家纺世博馆,有这样一段文字来解释愉悦品牌名字背后的含义:《说文》解“愉”,乐也。《尔雅》解“悦”,服也。在《周易》中卦五十八为兑,兑为泽,兑性悦,上下皆悦,为兑。
做品牌亦然:外在可感的体验之悦,内里不失制造之刚。以此为心法,当制造的硬实力与平台、制度、技术的软联通同频共振,中国品牌的全球化,将从偶然之胜走向可复制的确定性增长。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亚马逊全球开店 微信公众号:AmazonGS)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