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跨境眼观察
作者:跨境眼研究所
对于跨境电商企业老板而言,业绩增长了一切都好说,但是业绩搞砸了,该罚谁?
一般来说,销量不好罚运营就行了,或者多平台的销量不好,罚不同平台的运营就好了。但情况往往是,有些平台的业绩好,有些平台的业绩不好,那这个库存滞销的责任该谁来背?该扣谁的绩效呢?
运营说怪采购,采购说是你们报了这么多我才采的,运营说我报的全卖完了,其他平台的运营看我这品好卖他也进了一样的,结果滞销了,这事不怪我。
争到最后,各说各有理,挨个拉单对销量,几千个SKU,最后都是一笔糊涂账,运营分红继续发,开品的态度依然是管杀不管埋,有好货就比谁手快抢库存。老板手里砸了几柜的货,到处应付供应商催款,苦不堪言。
旺季大战即将拉开序幕,老板的“暗伤”是隐痛,也是可预见的风险。
01牵扯不清的滞销责任
公司的备货责任说不清楚,大家都只会从自己的利益点出发看问题。比如运营考核业绩,采购考核降成本。
如果仓库里剩了一堆SKU,TikTok运营说这个货是亚马逊运营备的,自己备的都卖完了;亚马逊运营说他压根没走海外仓,货全进FBA了,这些货是美客多的。推诿扯皮,谁也不愿意担责。但是一有爆款出现,这些不同平台的运营就都开始疯狂抢库存了。
实际上,通过信息化系统“库存团队管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能够追踪到不同平台运营者相应的库存责任。
在系统中,谁备的货,备了多少,海外仓里还剩多少,都有明确的团队标签。正如某卖家的计划岗负责人提到的,“用了库存团队管理,备货责任谁再扯皮,看易仓ERP系统,大家都得认。”而且,有了库存团队管理,各业务之间协同全都打通了,大家协作更通畅了。老板抓住一个点就能扯出整条线的业务,很有掌控感。
而且,系统并不是要求卖家一味配合系统上的业务流程,而是通过易仓ERP让自己的业务流程向更加规范化的流程去改进,相当于重塑业务流程,将系统的点状功能串联起来,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
进而,让“申购-采购-计划审核-头程-海外仓”这个流程都变成上下游关系,进行单据化,让库存拥有可追溯全流程的标签,整个流程就串起来了。这才是系统的价值。
出货计划审批操作流程(示例)
02计划总跑偏,谁在做预测?
话说回来,供应链的成本高、交付慢,库存水平居高不下,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供应链执行不到位,但细究起来,根源却都离不开计划,比如需求预测变动频繁、紧急需求频发、没有足够的响应时间等,看似计划赶不上变化,实则往往是因为没有计划好。一般而言,计划管理有具体的场景和能力要求。
跨境电商企业计划岗工作场景与能力要求
行业不同则需求预测大相径庭,但趋势大体一致:订货频率越高,需求相对越稳定,需求预测的准确度越高,库存风险越低。与此同时,计划流程的成熟度对于需求预测也有重要影响。
需求预测职能归属二维分析矩阵
想要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率,卖家首先要认识到,基于历史数据来判断不可能完全准确,需要在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复核纠偏,以提升其精准度。
供应链计划管理对需求预测的影响和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采购和销售整体上不平衡,导致供需不匹配。
无论对于新品还是老品都是如此,公司层面的采购计划尤为重要,需要提高预测的准确度,过程中及时纠偏,并驱动整个生产和供应商的配合来弥补。
以某企业的采购计划管控规则为例,对于上升期商品,上季度预计单量1000件,实际售出量超过1000件,则本季度备货量按照目标量的100%-110%进行采购;对于稳定期商品,上季度预计单量1000件,实际售出量900-1000件,则本季度备货量按照目标量的100%进行采购;对于不稳定商品,上季度预计单量1000件,实际售出量小于900件,则本季度的备货量要扣减掉上季度未完成的数量。对于清仓品,由运营审批并划定为清仓品后,不允许再下新的采购订单,对于在库内的清仓品需由采购部去跟其他团队确定是否可以销售,若无团队可以销售,则由采购部协调供应商确定是否可以退货。同时,对于连续三个月毛利率低于5%的产品(非新品),不允许再下新的采购订单。
此外,根据店铺的目标单量销售情况,若某个站点前一个月老品目标销售量的完成率低于80%,则本月不接收该站点的新品采购计划,直至老品销售量达80%以上时,则可以采购新品。
第二,库存结构不合理,导致局部供需不匹配。
库存数量相对准确,但是没有放到合适的地方,造成局部性的过剩与短缺并存。这是库存计划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前置仓,可通过设置合理的安全库存和补货点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库存与有货率并非线性关系,若追求100%的有货率,对于安全库存的要求将大幅提高。因此,企业一般将有货率设置在90%-98%,具体依据产品而定。销量高、利润高的产品,有货率设置高一点,销量分散、利润率低的产品,有货率可以不用太高。通过设立合适的安全库存,可以有效应对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同时兼顾资产周转率,此外还能把合适的库存“放”到合适的地方,避免有的平台积压有的平台断货。
中心仓和前置仓的计划重点
另外,考虑到有起订量的问题,当某SKU的实际采购量不足起订量时,多余的库存就自动分配到中心仓,中心仓库存可随意调到子仓。
以某企业的出货计划管控规则为例,运营创建月度计划后,由计划专员进行第一道审核把关,根据目标单量、预测单量和上月度实际目标完成率来确定本月采购量。将该产品上月目标完成率设为X,当90%≤X<100%,按照目标量的100%采购;X>100%,则在原目标量基础上上浮10%;X<90%,按照“原目标量-上月未完成的数量-在售-在途-国内在库-采购在途”来确定采购量。采购需求提交时,需注明产品类型、上架时间等,该产品上个月度的目标完成率需核算至单个站点。
第三,产品和服务的复杂度提高,加大了供应链计划的难度。
跨境电商的业务覆盖多国多地区乃至全球,需求差异化、碎片化,产品多元化,为SKU泛滥埋下隐患,不但导致供应链的规模效益丧失,而且系统地增加了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补货配送的复杂性。
预测和复核纠偏的颗粒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需求预测的精准度。对于某些SKU较多的卖家,若追求每个SKU的精细化需求预测,必将耗费大量精力,此时须遵循“二八法则”。所谓“二八法则”,即企业的销售额或销量有80%是由其中20%的SKU所贡献,部分企业的比例可能更低。
卖家只需对这部分SKU进行精细化预测,单独测算其准确率,及时复核调整。至于剩下80%的SKU,可采用相对简单粗放的预测方法。至于具体的需求预测方法,市场上有很多预测模型,比如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卖家可根据自身的产品周期、产品特性、市场情况等多个维度来选择。
实际上,紧跟变化的计划很少是好计划。当然,当需求变动幅度非常大、速度非常快的时候,如有些快时尚品类,亦步亦趋地跟着实际跑,可能比做预测还要准确,那就不如不预测,光靠响应速度来应对。
当企业规模大了,需求多了时,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往往跟不上,因为没有足够的富余产能和库存,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计划来改善。
需求预测的难易阶段与占比
03库存成本与缺货成本的博弈
一方面,库存是各电商卖家必须关注的大问题,“多频次下单,单张订单少量下”是大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另一方面,随着平台模式更迭,例如当前很多平台推出全托管、半托管运营模式,突发采购需求频发,卖家备货时间远小于供应商的正常交货周期,但是平台这种采购需求又必须要配合,因此卖家一边去向供应商协调,一边需要调整原有ERP中的采购单。
判断缺货或是补货,还要综合考虑在途商品、国内库存和产品调拨。
以某企业为例,对于在途商品,采购部计划岗需每周对于采购在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购在途超过15天的商品,提前预警提醒对应运营团队主管,采购在途超过30天的,由采购与运营主管进行沟通,调整出货计划,运营按照调整后的计划进行销售,采购部跟进月度销售情况,如有未达标,则需及时向上反馈。
对于国内库存预警,则按周由计划岗对于库存数据进行预警,库龄超过15天的,开始预警提醒对应运营团队主管;库龄超30天的,由采购部按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与运营主管沟通,由后者制定提交并反馈库存积压的出货计划,运营内部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划岗位负责跟进月度销售情况。若积压的库存销售计划在3个月内的销售完成率低于50%,则不再接收该产品新的采购计划。对于产品调拨,以15天为限,采购在途与库存超期的由计划岗直接进行团队之间的产品调拨。
与此同时,采购申请计划提交后,经由财务审批对产品利润和采购成本进行第二道把关,按照单个站点、产品维度进行毛利审核,若该产品毛利率低于公司规定的百分比,则财务有权打回,若坚持采购,则需经由总经理审批后方可采购。
例如某企业根据上一个季度的平均利润率来安排补货。该企补货产品分为新品和老品,补货基数为近三个月平均销量。其中,老品的补货前提是季度毛利率超过12%,若季度销量环比上涨10%则每个月按1.2的系数补货。新品的补货前提是季度毛利率大于0,具体补货系数如下表所示:
某企业新品补货前提和系数
再回到预测的本质,要预测是因为供应链的响应能力不够,周期太长。比如门店或渠道在做促销,前置仓的需求突然增加,或是新产品导入带动关联产品的需求,或是气温升高带动相应产品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尽快发现,及时驱动补货。
除了看历史数据、动销情况、库存情况,还要看活动计划、运营打法,包括节假日平台的流量投放等,拉通后进行综合判断。
ERP系统支撑卖家业务流程发展蓝图(示例)
封面/图虫创意
(来源:雨果网的朋友们)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雨果跨境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