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比亚迪的出海,与当时日本丰田汽车的出海有相似之处,两者都面临着宏观经济低迷和国内市场饱和的背景。
通过深入复盘丰田的出海历程,我们可以对比亚迪当前的出海战略,以获得更为深刻的行业启示。
一、日本丰田出海:国内市场饱和与欧美市场的盈利挑战
众所周知,日本在1985年至1990年期间产生了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
这段时间里,日本的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被过度推高,早就超出了其实际价值。
从90年代开始的泡沫破灭,使得日本进入“失去的三十年”——经济长期停滞,期间股价和房价大幅下跌。
特别是在1990年至2000年期间,反应日本股市的日经指数下跌了52%,股市在这一时期严重衰退。
而丰田的出海之路就始于上世纪末。
彼时,日本国内经济低迷,汽车市场趋于饱和,这迫使丰田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日本海外。
经过一系列调研,丰田最终选择了以节油、性价比高的中低端车型为突破口,成功打入欧美等油车同样发达的市场。
这一策略不仅帮助丰田在海外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还为其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中国比亚迪出海:电动车技术的领先与独特路径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出海之路则显得更为独特。
在当前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比亚迪凭借其在电动车领域的领先技术,选择「高举高打」的路线,迅速在海外市场树立了高端品牌形象。
尤其是在东南亚、中亚以及一带一路等工业化早期国家,比亚迪凭借其电动车产品的独特优势,成功赢得了当地市场的认可和信赖。
这些地区总体的人口年龄偏小,未来市场的潜力巨大,为比亚迪的出海战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日本丰田和中国比亚迪出海之路的异同与启示
1、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的差异:
丰田在出海早期,主要面向油车同样发达的欧美市场,通过推出节油、性价比高的中低端车型来取得市场优势。
其高端品牌的推出相对较晚,并且在经历本土化之后,从盈利能力上看,利润率并未显著超过国内市场。
比亚迪则选择了以电动车这一全新产品作为出海的主力军。
由于电动车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因此其出海前期的利润水平明显高于国内。
他们在出海过程中,都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以赢得当地市场的认可和信赖。
2、贸易壁垒与全球化背景的差异:
丰田在出海时期虽然也遭遇了贸易壁垒,但当时全球化的趋势是顺风顺水的,国际间的贸易合作相对较为顺畅。
相比之下,当前全球贸易保护思潮正在加深,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这对比亚迪的出海战略构成了更大的挑战。
3、目标市场的差异:
在丰田出海的那个时代,像2000年代的中国那样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早期市场还很多,为丰田等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当前时间点,这样的市场已经变得稀缺。
但对于比亚迪来说,东南亚、中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等工业化早期国家仍然存在着大的机遇。这些地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4、本土化与适应性的挑战与应对差异:
丰田在欧美市场的成功离不开其本土化的深入实施,包括了解当地市场需求、适应当地法律法规、融入当地文化等。
同样地,比亚迪在海外市场也需要加强本土化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四、总结
丰田与比亚迪的出海之路各有千秋,但都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通过深入复盘丰田的出海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比亚迪在出海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其在电动车领域的优势,加强本土化建设,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注重市场定位与产品策略的制定,以赢得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来源:艾凡咨询公众号)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收录于以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