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美达成了个关税协议,说是暂停加征一部分关税,结果大家就懵了,有人说税率是10%,有人说是30%,这到底咋回事? 别急,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搞清楚历史背景,才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
一、关税争议:新账老账一起算!
美国对中国商品收关税,可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层层叠加的。
美国的关税结构: 联合声明说,美国暂停了4月份新增的24%关税(暂停90天),还保留了10%的税率,取消了4月8、9号新增的91%关税。
中国的反制措施: 中国也暂停了24%的反制关税,保留10%,取消了4月份新增的91%反制措施。 但是,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基础税率(0-25%)还在,加上保留的10%,有些领域的税率可能在10%-35%之间。
二、为啥会出现两种解读?
信息不对称: 有些卖家只看到声明里“保留10%”的说法,没注意到之前已经存在的20%基础税率,就以为总税率只有10%了。
特朗普政府的“缓兵之计”: 美国本来打算对中国加征34%的新关税(24%+10%),但现在暂停24%,保留10%,既能缓解眼前的压力,又能为以后的谈判留点余地。
三、对卖家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短期喘口气,长期有风险:
备货和供应链调整:
四、政策背后的博弈
美国的经济和政治考量:
中国的应对:
五、未来展望:90天后看什么?
技术管制和实体清单: 华为能不能重启5G芯片采购? 美国会不会调整对华实体清单? 这些都能看出美国是不是真的想“休战”。
全球贸易规则重构: RCEP和欧盟的碳关税(CBAM)都在发展,说明贸易规则正在从“中美两极”转向“多平台共生”。
数字贸易和知识产权: 如果中美在数字贸易、知识产权这些领域谈不拢,保留的10%关税可能成为新的冲突点。
总结:别只看数字,更要看长远!
关税税率是10%还是30%,只是表面现象,关键在于政策叠加机制和背后的博弈。 卖家们应该:
这次协议其实只是一个“帕累托最优”的权宜之计,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未来的中美竞争与合作中,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全球贸易新秩序。
(来源:TikTok数据洞察Albert)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