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亿邦动力
文丨王浩然
编辑丨何洋
“安吉的很多家具工厂,都已经去越南了。”一位安吉家具产业带的商家说。
关税的压力在今年陡然爆发,不止安吉,也不止家具品类,继2018年之后,中国企业再一次集体奔赴越南,角色也更加多元:除了作为供应商的工厂,跨境电商企业的身影也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有数据显示,上半年,在越南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资金预估为117.2亿美元,同比增长8.1%。这也是近五年间越南吸引FDI的一个峰值。
“今年以来,我们能感受到更多的中小企业想出海,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海外扩张的步伐在加速。一些原本在国内生产后再出口的企业,现在都希望在出口目的国本地化生产了。”多元化专业服务和投资管理公司高力国际副董事瞿鹏说。
有相关从业人员告诉亿邦动力,有能力参与到这次出海建厂浪潮中的跨境电商企业,营收起码都在几亿级;当然,也不乏小厂以更灵活的身段入局。
越南无疑是最热门的目的地,被寄托着下一个“世界工厂”的期望。但热潮之下,越南已不是最初想象中的越南。除此之外,欧洲、墨西哥,甚至北美,都在一些跨境电商企业布局海外产能的考虑范围内。
有人三个月就拉起了海外产线,也有人实地考察后铩羽而归……无论如何,变化已经在发生。
奔赴越南、墨西哥、欧洲和北美
家具,供应链外迁的一个典型行业,几年前便已陆续向越南平阳聚集,今年则被关税进一步推快了出海的脚步。在4月初美国关税暴涨时,就有一批家具企业紧急迁往东南亚,为下半年的订单备货。
“大件的话,最佳的供应链就在越南。行业里一打听就知道。”一位家具跨境卖家指出。
早在2018年,美国宣布对中国大批产品加征关税时,美国的采购商便要求中国供应商到越南建厂,甚至连带着上游的供应商也开始来到越南,形成强绑定关系。比如,富士康、歌尔股份等企业的工厂就于2018年前后在越南北部落地。
但这是一笔重资产投入。2018年后,随着大批企业涌入越南,地价一路走高;从本地重新“招兵买马”,订单转移、成本回收,都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一些跨境电商企业开始以更灵活的方式在海外铺设供应链。
一位安吉的家具企业老板告诉亿邦动力,虽然同行多迁去了越南,但他依旧保持观望态度。他说,同行都搬过去了,自己就可以直接找同行下单——他是在亚马逊做自主品牌,已经转型成“链主”的角色。
头部跨境企业致欧科技在财报中称,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已完成50%对美出货向东南亚转移。据悉,致欧并非在东南亚自建工厂,而是选择与当地现有工厂合作的方式完成部分产能的转移。
不过,相比于国内生产,在东南亚生产的成本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涨。比如,有卖家表示,不考虑关税的情况下,在越南的生产成本约比国内生产高10%-15%。
有致欧相关人员也向亿邦动力表示,“在国内可供选择的供应商很多,大家各种卷价格、拼成本、拼管理,但目前在东南亚的可选择相对没那么多,优质的供应商从品控到交期都会更好,不能完全比价格。”
深圳家居大卖David告诉亿邦动力,他们选择推动原本在国内的供应商工厂直接到越南开设新工厂。“要在越南当地找新工厂,培养它做新产品,这件事是很难。反而是让中国的工厂去越南、泰国开分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在中国生产出来的品质差别不大,甚至成本都可以慢慢拉平。”
在各种考虑因素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考虑越南以外的市场,包括墨西哥、巴西、欧洲等地。比如,某种程度上,甚至墨西哥的劳动力价格都要比越南更有竞争力。
图片来源:高力国际报告
David告诉亿邦动力,他们曾经考虑过在巴西布局供应链,但在巴西输美商品关税上涨后,就暂时搁置了,但也不排除后续重启的可能性。他们在欧洲收购的一家公司,底下连带工厂、货仓,可以做最终的包装工作,可以满足“前项定制化,后项差异化”的布局。
另外,像储能品牌正浩Ecoflow已在泰国布局供应链,美国本土供应链也在建设中;追觅科技则在东南亚、南美和欧洲都落地了供应链,且汽车、大家电业务也即将在德国落地建厂。
全是“问题”的越南,大厂和小厂的身段
张尤文2012年来到越南,上大学,结婚成家,在当地扎根。靠着越南本地背景和一些政府关系,他在河内的县城拿到2000平米的土地,做起了女鞋工厂的生意。
张尤文盖工厂的初衷,是为了灵活地生产。他在2022年底入驻了TikTok越南,是最早一批TikTok玩家。如今,他每个月向美国出口6万单女鞋,其余产能全部在TikTok、Shopee等渠道自销。
在他看来,越南的建厂手续并没有那么复杂,但需要本地身份和政府关系才好开路,后面的每一道关卡也都藏着无数的坑。
第一道门槛是土地。
据财新报道,越南北宁的工业用地价格已经比国内高两三倍,每亩接近100万元人民币,周边省份也要50万元。张尤文说,他附近的工业园区也要近百元人民币/平,普通厂房需要1000平米,单月的成本就将近十万。
而在建厂后,会有各个层面的人“巧立名目”来收费。比如,消防演习是最常见的收费场景。“花1500元,对方直接给发张证,证明演习完了。”张尤文前后一共花了3万元左右。按他的话来说,就是“阎王好搞定,小鬼难缠”。
招人是更大的问题。在这一关上,大厂和小厂有各自的办法。
跨境服务商Virmall是一家为全球品牌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包括为品牌企业寻找全球供应商链接和采购、辅助品牌企业在东南亚和北美建厂和代工。Virmall合伙人张学昭告诉亿邦动力,不同体量的品牌企业扩产能的策略不同。
例如,富士康、华硕这类全球化的大厂,具备成熟的经验和投资能力,在拿地建厂上可以拿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便捷通道,在产业工人方面,则主要通过全球多个工厂抽调技术团队外派到新的工厂,指导本地招聘的团队,等当地熟练掌握生产技能之后回调原籍,现加上新技术的应用和优化生产流程,可以快速实现新的国家和产区量产。而一些没那么大体量的公司,可以选择代工(OEM/ODM)或者与本地公司合资的方式来实现产能落地。
小厂要从头做起,就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张尤文从去年建厂到现在,工厂“人没有齐过一天”。“越南就是这样,今天我家有什么事,明天他家有什么事,他们自己给自己放假。”他说道,“如果是中国人,又不会越南语,要招翻译,下班回家找不到人,就只能明天再处理,然后明天的事又拖到后天。”
为了招工,张尤文在Facebook上发帖,招来的都是本地“小白”。为了让工人快速上手,他把流水线生产环节分得很散——“好比这个人就只管打螺丝”,这样工人学起来就很快。
但无论大厂还是小厂,都必须面临人工成本上涨的问题。
算上摩托车油费补贴、午饭补贴等各项福利,越南工人的平均工资约在3000元人民币左右,仅比国内便宜三分之一。外企为了合规,还需要给员工缴纳基本的五险一金。但令很多工厂老板头疼的问题是,越南工人的工作效率普遍只有中国工人的30%-50%,“两三个人顶一个人用”。
个体的差异也导致了越南用工质量的良莠不齐。张尤文说,他的工厂里基本都是女工,与国内完全倒着来。“越南的男工总认为自己能力远超他应得的基本工资,女工要比男工好用N倍。”除此之外,他只会采用越南北部的工人,中部的一律不用。
“其实不是越南人的问题,是中国人太勤劳了。如果拿越南人跟印尼人比的话,越南可能又要好一些。”他说。
中间还面临着磨合问题。亿邦动力获悉,致欧目前尚处在与越南工厂的磨合过程,不少工厂过去给传统外贸企业供货,短时间无法适应好跨境电商偏“小单快反”的高频模式,需要把国内部分生产经营主管外派到越南。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长期外派出差的成本过高,仍需在当地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张学昭认为,东南亚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产业,例如纺织业、电子业、医疗耗材、家具家装等行业,有的行业在不断发展中,在全球供应链重整或者重新分工的浪潮下,东南亚的产能正进入新的爬坡阶段,产业也在不断的升级和优化,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而北美的制造业主要是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军工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政策导向和安全导向,包括政策支持落地、多家大厂承诺投资落地速度等,“当然北美人力是个大问题,人力资源要从其他池里去抢,最后就是培养合格工人的周期”。
酷豆丁主营婴儿床产品,其负责人告诉亿邦动力,他们曾去东南亚考察,但最终放弃在东南亚建厂的计划。部分原因在于,基础原材料依旧需要从中国进口,人工成本综合测算与国内差不多,而且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都不齐全。酷豆丁的生产需要大吨位的注塑机,要24小时不停运转,但他们在柬埔寨发现,当地电力条件完全无法满足要求。
小厂在这些环节会有更灵活的身段。张尤文说,他在越南只赚“工厂钱”,薄利多销,靠价格优势在TikTok上杀出一片天地。他的原材料也全部来自中国,但因为在越南当地生产和销售,可以享受零关税政策。
“在越南,你要踩遍所有的坑。但踩遍所有的坑,你已经亏完了。”张尤文说,“我们现在的竞争对手,几十万上百万的库存处理不掉。”
甚至于,还会有一些隐性风险。“这几天越南来台风,我几个朋友的仓库全被淹了,水深有一米多。”张尤文说,“中国人只身过来,他怎会知道哪里地势高,哪里地势低,哪里会涨水?”
另外,中国老板在国内卷,也在把这股风气带到越南。比如,一个典型现象就是喜欢加价挖人。“有些中国人冲进来就是4500(月薪),我说你们脑袋都有坑,你们去招吧。”张尤文开玩笑说,“这些4500招到的人,跟我们3000招到的人没差别。”
“对越南人来说,首先要稳定,希望能在这里长期地做,多几百块钱、少几百块钱,他们不那么在乎。在一个岗位上待个四五年、六七年,‘不动屁股’是最好的。”张尤文说道,越南人的生活相对缓慢,赚钱欲望不像中国人那么强烈。
“如果中国人再有‘碾压’的思维,用中国的方式来打入市场,这种思维必死。”
布局海外产能还要考虑哪些问题?
多家跨境电商上市企业的财报里都提及产能向东南亚转移,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长远来看,在海外布局产能,规避关税壁垒又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成本优化、贴近市场、合规与品牌升级等,都是背后重要的考量因素。
“是否选择去海外扩产能,其核心是关税和供应链安全,例如,市场和客户都在大陆,基本没有海外扩产的需求。如果是美区等市场,就需要考量是否去海外扩产能。”张学昭说,“不同行业的策略不同,例如劳动密集型,可以选择在东南亚,例如纺织、医疗耗材、家具、小家电、储能等;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可以考虑放在北美,例如服务器,高价家庭储能、消费电子等。”
“企业到底应该选择在哪儿建厂,还得从自身发展来综合考虑。比如,订单在哪里,利润在哪里,这要算个经济账,是否值得去做。”瞿鹏也表示,“现在,关税问题虽然慢慢稳定了,但很多行业仍具有不确定风险,特别是一些大宗的加工制品,包括地上长的、地下挖的,还有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等,仍有海外布局的必要性。”
“到越南建厂要算好成本,如果有固定客户,可以来;如果没有固定客户,跑过来后,也很难现找客户。我知道的大都是美国客户要求供应商来越南建厂,逼着你没有办法,完全主动跑来越南建厂的还是少。”在张尤文看来,一些工厂型企业相对适合在越南建厂,可以用工厂的成本打出优势,但对部分跨境电商企业来说,就不适合采取这样的方式。
张学昭也认为,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如果是自己的工厂,需要考虑北美对小件免税的风险;如果是创新产品,更多精力可以放在商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不需要自己去海外开设工厂。跨境电商的优势在于灵活,创新和设计才是竞争力所在。“现在不缺工厂,中国不缺,东南亚也不缺,墨西哥的工厂也要起来了。产品研发做好了,再去找OEM就可以。”
致欧的思路便是如此。“先各自做擅长的事,现阶段摊子铺得太大、重金建厂不一定是成本最优化。”致欧相关人员表示。
David的公司在海外铺设供应链的动作在前几年便已经开始,关税也只是影响因素之一。更多的是,在海外布局供应链,能够帮助他们做更多本土化的工作。
比如,他们在欧洲收购的公司,除了品牌本身的业务拓展,还带有工厂和库房,可以服务本地政府采购、商用产品的即时安装需求等。
另外,尽管巴西的供应链布局因关税暂缓,但David依旧对巴西抱有期望。“产品直接在巴西本地生产,人工成本与中国差不多,运到美国,是巴西原产,物流链短,反应快,库存又少,优势很多。”
“链条上的各个价值点在哪儿,哪个点做什么,需要有Global的思路。”他说道。
正如另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未来,中国企业对于供应链全球化、多元化的布局不会止步,但也不会只是简单的地理位置迁移,而是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结构性优化。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雨果网的朋友们)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雨果跨境取得联系。